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严歌苓和十堰铁道兵的“芳华”

时间:2018-01-23 10:19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1979年,铁二团在对越自卫还击战庆功大会后合影。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罗毅 通讯员 杨立刚 杨晨月

近来热播的电影《芳华》,是根据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严歌苓的经历很丰富,曾经当过文艺兵,做过战地记者,上过前线。但鲜为人知的是,严歌苓还当过铁道兵,与驻地在十堰的铁一师二团(以下简称铁二团)在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前线并肩战斗过。

严歌苓和铁道兵感情深厚

上世纪七十年代,铁二团士兵在十堰境内劈山筑路,修建襄渝铁路。

上月15日,由严歌苓编剧的电影《芳华》在全国上映,引起了轰动。目前,电影《芳华》的票房突破14亿元大关,掀起了“银发族”观影热潮,让不少人回忆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其中,铁道兵老战士的感触最为深刻。

1958年,严歌苓出生于上海。1970年,她考入解放军成都军区文工团,成为一名跳芭蕾舞的文艺兵。1979年,严歌苓主动请缨,到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在多次生与死的考验中她活了下来,她把这些经历写进小说处女作《七个战士和一个零》中。1980年,严歌苓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影片,20多岁的严歌苓开始在文坛崛起。

1983年,严歌苓调到铁道兵政治部担任创作员,丰富的军旅生涯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铁道兵“兵改工”后,严歌苓退伍,她的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及短篇小说《天浴》和《少女小渔》,均创作于这一时期。2009年,严歌苓担任编剧的《梅兰芳》刚“下线”不久,张艺谋又选中她的《金陵十三钗》拍成了电影。

纵观严歌苓创作的小说可以发现,她对军队题材涉猎较多。对此,严歌苓曾表示,这是因为从军生涯对她影响至深。“我是有军队情结的,我在部队呆了13年,写军队对我来说是一种怀旧。”严歌苓曾回忆,当兵的第三年,她随团去铁道兵的筑路工地巡回演出,那是她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一支专门修铁道的部队。“舞台大幕一拉开,台下满坑满谷的光头,以及被日晒塑出的几乎一模一样的黝黑面孔,原来看似无人区的大山里,生活着那么多年轻的铁道兵。”

曾和驻地在十堰的铁二团一起浴血奋战

1983年,严歌苓(前排左)与铁道兵战士工地合影。

1979年,年过二十的严歌苓主动请缨,赶赴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当她到达前线的时候,身上除了一张特别通行证,就只有一支五四式手枪。从此,她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也开始了创作之路。

就在当时,也就是1979年1月底,根据命令,铁二团紧急从襄渝铁路十堰境内调到中越边境地区,与其他铁道兵部队组成两个铁道兵师,参加对越作战。1979年2月17日战斗打响后,铁二团担负修复中越铁路河口大桥的任务,并与兄弟部队一起进入越南境内,担负部队铁路运输任务。

铁二团主要担负昆河铁路开远至河口段220公里铁路保障和前进抢修任务。特别是1979年2月25日,铁二团提前39小时抢通河口大桥后,又圆满完成朗洋至柑塘、老街至铺镂37.2公里铁路修复和遮断(即战时对决定弃守地域或敌占区的铁路进行破坏和设置障碍物的行动)任务,受到昆明军区的通报表扬,一连团支部被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队”称号,一连、七连分别荣立集体二等功和三等功。

与铁二团一起浴血奋战的日子,成为严歌苓一生中的转折。正如电影中的萧穗子一样,去当战地记者,没想到生活的轨迹从此发生了变化。之前,严歌苓只在文工团里编舞、编墙报,生活里只有轻歌曼舞。而后,那些战地记者的的体验,几乎彻底颠覆了她的生活。

电影《芳华》中,何小萍到野战医院担任护士,目睹了这样一幅画面:在野战医院里,全是前线拉回来的伤员,到处都躺满了人,连走道都几乎被堵住。那时候的严歌苓看到这么多血淋淋的战士,感到很震惊:都是年轻的生命,为什么会一下子就变成这样?在采访、照顾伤员的3个月里,她常常跟着护士换药,呆在医院里,陪着负伤的战士说说话。那几个月,让一个刚过二十岁的小姑娘忽然看到了战争的可怕、看到了死亡的恐惧。在听到太多士兵们讲述的悲伤故事后,对生命的悲悯让她再也不能无忧无虑地唱歌跳舞了。

可以说,这段经历对严歌苓的影响至深。直到25岁退伍,严歌苓的军旅生活才画上句号,她像《芳华》中的萧穗子那样,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作家之路。在看尽了生死之后,她的笔下不再只有单纯的儿女情长,也不再只有单纯的歌颂。她开始反思,探讨人性,在理想的幻影中描述黑暗,又在黑暗中探索希望的光芒。

铁道兵在十堰播洒青春热血

严歌苓给《铁道兵报》和铁道兵战友梅梓祥的题词和签名。

如果说和铁道兵并肩作战的经历,促使严歌苓创作了感人至深的《芳华》,那么铁二团近七十年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芳华》,无数的铁道兵把十堰当成第二故乡,把青春献给了十堰。

铁二团是一支英雄部队,它创建于1948年8月战火纷争的东北战场,曾经三出国门,还与号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美国交过手。1951年,铁二团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战斗中,他们构筑了“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战争胜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回国后,铁二团参加了国内多条铁路的建设。1965年5月,铁二团与铁二师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第一支队,根据中越两国政府的协议进入越南,主要负责越南北部的铁路抢修与修复保障任务。1969年,铁二团紧急从越南前线归建铁一师,来到武当山下修建襄渝铁路,团部驻地在今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襄渝铁路通车到十堰市后,部队又在1974年移驻今十堰市郧阳区进行施工。

1984年1月1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铁二团集体转业,改编为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第二工程处。1999年12月1日,更名为中铁第十一工程局第二工程处。2001年8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制为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公司驻地一直在十堰市。

正如严歌苓所说的:“我佩服铁道兵,他们是和平年代最英勇善战、最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铁之部队。”铁道兵作为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人民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不朽的贡献。他们不忘初心、不讲条件、不言后退的奉献精神和战友间的生死相依、信任依赖,共同形成了气壮山河的铁道兵精神。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在十堰修铁路的历史成为很多铁道兵的“芳华”,永远铭刻在记忆的深处。那些散步在天南海北的铁道兵们,每次看到十堰或者听到十堰两个字,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当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 责任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