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堰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只有创新发展才能找到突破口,一举打赢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硬仗。
当前,十堰市职业教育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以及以下一些难题。
办学模式守旧、专业开发创新不足。根据十堰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结果显示:我市所有中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及其应用、数控技术与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职业院校办学分散而专业趋同,不仅削弱了办学质量,而且降低了吸引力。相对来说,紧跟社会发展的一些新型专业如跨界融合专业开发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专业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
实践课时占比偏低,理论课时占比偏高。职业教育中占较大比重的实践环节在各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所占比例常常不足三分之一,大量传统的理论课程不利于中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发展,导致职校学生创新意识不够,往往停留在被动学习的阶段。
市场适应性弱。职业教育与市场有着紧密联系,但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对地方产业的支持能力仍然不足,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仍以传统的 “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主。这种合作往往是短期的、低层次的合作,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职业教育应有的社会效益。
新形势下我市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推进落实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让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实效化,为职业教育建立统一管理长效机制发挥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首先,各职业院校应以内涵建设为切入点,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设置服务十堰汽车文化、旅游文化等行业的特色专业。其次,应加速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主导建设全市教育信息化政务平台和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各职业院校应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制定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标准化数字校园建设。
加快校企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以“武当山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为模板,把旅游资源同职校人力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我市旅游经济发展;将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结合起來,以职教扶智,既输血也造血。
继续完善职业学校经费投入及监管机制。合理拟定生均经费标准,完善职教经费投入机制,保证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保证专款专用以及经费的合理使用;及时向社会公布经费预算决算情况,加强第三方监督,严肃查处职业教育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违规现象。
(作者单位:十堰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