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武当山“溜西门”因何得名?

时间:2017-12-23 10:57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1959年拍摄的武当山老营照片,红圈正中即为村民俗称的“溜稀门”。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罗毅 通讯员 杨立刚

八百里武当山,很早就有人类在此生活,因此留下了“孺子歌处”、“老君堂”和“青羊涧”等地名。也因为很多名人曾在武当山逗留,留下了许多寓意深刻、文化气息浓厚的地名,如:太和、五龙、尹喜岩等。不过,武当山也有一些令人费解的地名,如溜西门。

溜西门这个地名其实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由“溜稀门”演变而来。其名称的逐步变化,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溜稀门”名字带有揶揄讽刺之意

如今的溜西门村村委会。

溜西门村是武当山特区武当山街道办事处下辖的一个行政村。该村面积不大,却是武当山城区内的主要村庄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

1980年以前,溜西门村有耕地315亩,以种植蔬菜为主,兼种柑橘。全村辖溜西门、屈家湾、王家院3个生产队、1个林场。1980年以后,随着武当山旅游事业的发展,在该村土地上建起了许多商业、服务企业,以及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目前,该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房屋门面出租。

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富裕村,却有着一个令人费解的名字——溜西门。

其实,溜西门这个村名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断断续续修筑老河口至白河的公路。彼时修建老白公路是遇山上山,遇河下河,整个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老白公路经过玉虚宫北面时,遇到了难得的一片平地。于是,施工方就直接夯实田间小道和耕地,铺上沙石,筑起了这段公路。

公路垫高后,使得位于路南仅10多米远的玉虚宫第一进大门变得相对较低。玉虚宫第一进大门,在今天的武当山农业银行和供销社之间,大门两边与公路平行的有一些民房。这些民房多为砖房,最差的也是下半截为灰砖,上半截为土坯。民房之间形成了一条巷子。巷子虽然不宽,但却是石板铺面。因为有一些香客在此消费,所以,巷子里开办的小商店、小饭店、小旅店等生意兴隆。

垫高后的老白公路,造成玉虚宫第一进大门和巷子里出现积水。不久,随着泥沙淤塞了下水道,石板铺就的巷子里经常湿漉漉的。冬天气温降低后,巷子里结冰严重,人们在此行走,稍不留神就会摔倒,溜出很远。巷子外面的土路上则稀泥遍地,泥泞不堪。

县乡保甲只管收税,根本不顾及老百姓出行之事。村民们便带着几分揶揄、几分讽刺、几分自嘲,将玉虚宫第一进大门称之为“溜稀门”。后来,这里设立里甲(村庄)时,群众便说自己所在的村庄为“溜稀门村”。于是,武当山下就产生了这个令人费解的村名。

溜西门曾是仙都门所在地

“溜稀”,在当地居民中有溜冰、稀泥糊、稀溜溜等意思。后来,人们觉得“溜稀”一词不好听,也不好写,于是就在书面用词时写成“溜西门”。溜西门一词,虽指有方位,笔画也减少了一些,但显得更无厘头。

其实,溜西门所在地,原来确实有个雕栏玉砌的大门,它是玉虚宫的第一进大门。据当地老人们说,大门的名字很神圣、很大气,叫“仙都门”。1959年拍摄的照片显示,该门尚存有遗址。后因农业生产和集镇建设的需要,仙都门及玉虚宫大部分遗址被拆除。

仙都门两侧的砖石建造的民居小巷,1997年以前仍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模样。1997年以后,民居小巷被原地垫高,改造成了今天的民营街。曲径通幽的小巷被保存了下来,不过,民居大部分都改建成了三层以上的楼房。

武当山玉虚宫仙都门的名字,变成了“溜西门”,是时代变迁造成的。有人认为,溜西门这个带有揶揄、讽刺、自嘲成分的地名,是人民群众发泄不满的一种形式。

地名同样是一种文化遗产

作为重要的行政区域和著名的道教修隐之地,武当山地区设立过省级“郧阳抚治”,以及“武当县”、“上庸郡”等行政区,吸引了尹喜、陈抟、张三丰、李时珍、徐霞客、臧克家等著名文人在此生活。由于大建道观、躲避灾难等,武当山经历了多次人口聚集和离散,不少名人曾逗留武当山。因此,在武当山留下了许多寓意深刻、文化气息浓厚的地名,如:太和、五龙、尹喜岩、九渡涧等。

不过,在清末、民国时期,武当山地区兵匪横行,人民流离失所,地名命名出现简单化、口语化、庸俗化的问题,个别错误的地名长期存在。如溜稀门、烂泥湖、螺蛳庙、石扒地,以及“简单、粗暴、无厘头”的孙六乡、西吕乡、朝殿宫、楼家寨、龙尾观等地名。

1949年以后,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武当山地区的地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那种政治化、口号化或者口语化、庸俗化的地名,已被传统的、文明的、优美的地名所取代。

地名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留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独到认识,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地名更是一种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人们的社会活动。因此,有学者认为,地名的命名印刻着出生地的自然和文化胎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水乳交融。

( 责任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