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新华网坎子山村采访手记:"挂在绝壁上的山村"走上康庄大道

时间:2017-12-15 15:48    来源:新华网  字体:  打印  播报

图为航拍坎子山村,村组公路四通八达。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新华网武汉12月15日电(肖进安 刘晓丽 欧阳小洁)坎子山村位于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峰牛头岭海拔1799米,被喻为“挂在绝壁上的山村”。坎子山村回汉混居,村支部书记魏登殿是回族,今年63岁,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担任村支书已经43个年头,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新华网“希望的田野——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村”采访团队把坎子山村和魏登殿列入了采访名单。

图为新华网无人机直播车开进坎子山村口。新华网 肖进安 摄

来到坎子山村,在村口见到了一个书写有“坎子山石林”的大门。大门与一般村子的门楼不同,是景区大门的布局,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经过盘山公路的疲劳感也烟消云散。

当天下午魏登殿在县城开会,晚上才能赶回来。按预先的计划,我们先熟悉村子的情况,并进行航拍。

图为坎子山村的民居。新华网 肖进安 摄

坎子山村曾经是无地、无水、无电、无路、无房的“五无”贫困村。1975年,从部队转业回乡的魏登殿担任村支书。他带领村民,在这个被称为“挂在绝壁上的山村”,累计凿出了长达35公里的通村公路,引电进山,挖水窖,把全村茅草房改造为砖房,使昔日的穷山村大变样。

如今,村里几乎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茅草屋被小洋楼取代,整治后的土地种出包菜、土豆、萝卜等高山有机蔬菜,村组公路四通八达,就连田间地头为了方便运菜,也修上了“产业公路”。一些迁出去的村民,看到坎子山发展了,这两年又迁回来了。

魏登殿展示坎子山村种植的大萝卜。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第二天上午,终于在坎子山村委会见到了魏登殿本人。已过花甲之年的魏登殿看上去很结实,但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魏登殿带领新华网采访团队参观了村里的居民新居、农家乐、水窖、玉米加工厂、养猪场、养鸡场、蔬菜基地等地方。这些地方,铭刻着坎子山村发展的印记,也昭示着坎子山村的未来。

图为坎子山养殖场卖猪。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坎子山村全村152户512人,2015年时有95户269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超过50%。如何脱贫呢?

“一种二养三加工,四是发展乡村旅游,五是长效产业。”这是魏登殿常在口中念叨的坎子山脱贫致富经。

图为坎子山村加工生产的玉米糁。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针对坎子山村的自然特点,村里成立了高山无公害蔬菜合作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模式,带动村民种植土豆、包菜和玉米,养殖秦巴黄牛、马头山羊、黑毛猪和乌鸡。村里还购置设备,对玉米进行深加工,生产玉米糁。魏登殿介绍,每亩地产800斤玉米,以前每斤卖0.8元,加工成玉米糁每斤可卖到4元,仅此一项就能增收30万元,户均增收1500元。

图为坎子山村石林景观。新华网 肖进安 摄

坎子山村里有万亩石林、奇秀溶洞、清真寺、千年古树群等自然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一直是魏登殿的梦想。目前,石林景区的打造已经有模有样。通村公路今年也拓宽到了6米宽,可以让两台45座的大巴车同时错车。除了村集体新修了一间能同时接待一百人的大型农家乐外,村里也有农户办起了农家乐。祖祖辈辈务农的坎子山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除了让村民吃上旅游饭,魏登殿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村里拥有长效产业,他期待10年后坎子山村的百姓都能靠华山松挣钱。魏登殿说,华山松树木长成后,每年卖松子就能赚钱,除了基本的除草施肥,不需要百姓花费更多的精力。他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种约50棵华山松,一棵松树每年能收获3.5公斤松子,一公斤20块钱,一年一亩华山松可收入3500元。这比种土豆、包菜划算多了。”

图为魏登殿与村民代表一起座谈。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进入冬季,坎子山村已经下了四场雪。由于海拔高,坎子山的水面结了一层厚冰,站在室外,异常寒冷。

不过,围坐在火炉前,当村民代表谈起如何实现小康梦想时,大家七嘴八舌,气氛热烈。魏登殿说,坎子山村的目标,是要建成基层组织建设的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带头村、民族团结的和谐村、湖北边关的形象展示村。这席话,说得大伙儿心里都热乎乎的。

曾经不通公路,只有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的坎子山村,现在不仅有四通八达的公路,而且有水有电有房有产业,回汉两族人民和谐相处,处处充满生机。

无疑,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坎子山村已经走在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上。

( 责任编辑:沈进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