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丹江口库区见闻:万千故园浩渺中 3万渔民已转身

时间:2017-11-14 10:12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丹江口均县镇老集镇随着库区水位的上涨变成美丽的水上世界。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报道:文/记者 何利 图/记者 张建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丹江口库区居民而言,这句话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他们的生活写照。在水面上养殖捕捞、在河滩地上种粮种橘。然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致丹江口库区大片良田被淹,所有渔业养殖也被停止。农民失去了土地,渔民失去了养殖场所。不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3年,库区农民、渔民已华丽转身。 

告别养鱼,他们成了“末代渔民”

水位上涨,美景增多,水上农家乐也越来越多。

3年前的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前,记者在丹江口库区认识了一批祖祖辈辈养鱼为生的渔民。与他们短暂的相处,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2014年9月22日下午,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码头。雨后初晴,蓝天白云之下,丹江口水库烟波浩渺,碧波荡漾,一幅原生态的美丽画卷。码头上,一字排开的十几只大船小楫静静地停靠在一起。

均县镇位于丹江口水库中心,三面环水,地形极为适宜网箱养鱼,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曾有过“百里万箱”的壮观场面。当时,该镇天然网箱养鱼已达4万只,河面上网箱星罗棋布,绵延上百里,形成水产经济带。

那个下午,当时还是养鱼专业户的叶明成划着一艘木船,带领记者前往他尚未来得及拆卸上岸的网箱养殖场。约20分钟后,一片密密麻麻的网箱闯入眼帘。船停稳,叶明成轻盈地从木船上跳向网箱架子。一尺多宽的网箱架下,是深达数十米的江水,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这位58岁的渔民走得飞快。

当时,叶明成家有120多只网箱,是他和家人的全部心血。网箱中,养殖着30多万斤淡水经济鱼翘嘴鲌,市场价最高时每斤超过50元。而他所在的关门岩村有600多户村民,至少有一半村民当时在搞网箱养鱼。

叶明成家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他从十几岁起,就与父辈一起在汉江河里捕鱼。叶明成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网箱养鱼兴起,政府鼓励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水养鱼,养鱼致富”。1998年起,他开始摸索网箱养殖翘嘴鲌,后来因此致富,成了当地的“养鱼大王”。

凉水河镇居民张成,是记者当年结识的另外一位养殖专业户。他比叶明成小20多岁,但从事网箱养殖的时间却比叶明成早。张成从小跟着父辈学习捕鱼和养鱼,是个地地道道的“老”渔民,不过他做梦也没想到,祖上传下来的谋生之路,在他这里断了。

据统计,我市从事专业养殖和捕捞的渔民有7000多户,像叶明成和张成这样的渔民有3万多人。如今,这些人都成了十堰历史上的“末代渔民”。

为保水质,我市养殖网箱全部上岸

丹江口千岛画廊又多出许多小岛。

统计显示,丹江口库区内累计有15万只养殖网箱,涉及丹江口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郧阳区等地。其中,丹江口市是湖北省12个特色水产县之一,也是国内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网箱养殖片区,约有网箱12万只。

虽然网箱养鱼产生的残饵、粪便会被库区野杂鱼和各种水生生物再次利用,但仍会增加库区水质的氮、磷含量,对水质造成一定危害。为了保护好一江清水,我市高度重视库区网箱清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和“依法取缔”原则,以沿库相关县(市、区)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法推进清除网箱养鱼设施。

从2014年8月开始,我市将“开展库区网箱清理”工作列入十堰市“保水质迎调水”百日攻坚战19项任务之一。

按照当时的计划,我市于2014年10月底前全面清除坝区和库区二级以上的网箱养鱼。丹江口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郧县(今郧阳区)均成立了专门的网箱清理工作指挥部,召开网箱清理专题会议,出台网箱清理工作方案。

国家至上,大局至上,水质至上。面对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深明大义的网箱养殖户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响了取缔网箱养鱼攻坚战。

因为超过10米的水位上涨,让叶明成家曾经的网箱养殖基地所在位置早已不复存在。张成家当年的网箱所在水域,如今也变成了干干净净的湖面。“截至目前,丹江口库区的网箱已基本清理完毕,正在进行最后收尾工作。”11月2日,市水产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十堰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网箱养殖,已成为丹江口库区人永久的美好回忆。

再访渔家,渔民变身乡村旅游生意人

郧阳区安阳镇小河村淹没区里村民抢种的部分青菜被江水淹没。

时隔3年再次走进丹江口库区,同样是秋阳高照的季节,记者再次走访了叶明成等曾经的养殖专业户。当年满眼网箱的水面上,如今再也找不到网箱的影子。金色的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时不时飞起一群水鸟。

大片水域的形成,为丹江口库区滋生了大量山水美景,而那些告别渔业养殖的渔民,也早已因地制宜转行,做起乡村旅游产业链上的生意人,为游客提供农家食宿,向城里人推销农家土特产品。

“网箱没有了,不过生在水边,家里吃的鱼还是不缺的,到河边捞一次都能吃好久。”牛河千岛画廊附近的老渔民付守成家,如今已变成一个“土”味十足的农家乐。土猪肉、土鸡蛋、农家黄酒,这些都是付守成两口子招待游客的必备食物。

因为是南水北调内安移民,付守成家从原来的水边搬到了移民小区,住进一栋两层的移民安置房。“女儿在城里上班,平时就我们两口子在家。”付守成告诉记者,自从不再养鱼,他就把家里改成了农家乐,平时为那些到库区旅游的游客提供食宿。

“一楼吃饭,二楼可以提供住宿,一个房间两张床位,跟你们城里住的旅馆标间差不多,一晚上只要100元钱。”付守成的爱人不失时机地介绍道,为了满足城里人的生活习惯,他们还专门给家里拉了网线,并装上无线网络。为了吸引回头客,女儿还帮助付守成为家里的农家乐弄了个二维码,打印出来贴在客厅的墙上。

站在付守成家门口,就能看到不远处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稍微将身体转个方向,眼前则是蜿蜒于山水之间的环库公路。“水位升高后,我们这里的农家乐生意好了许多,一到周末或大一点的节日,总会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来欣赏风景。”付守成说,光是这个农家乐,平均下来一个月能收入4000元左右。

在付守成居住的移民小区,记者发现有一小半家庭挂着农家乐的招牌。今年十一期间,虽然接连下雨,但到这里来赏景游玩的游客基本上天天有。

在均县镇关门岩村的叶明成家,宽敞的移民安置房同样也挂着农家乐的招牌,既提供就餐,也能提供住宿。关门岩村距离十堰城区一个多小时车程,并且村子三面环水,非常适合钓鱼,平时总能吸引很多钓鱼爱好者。

均县镇原来的老集镇,如今已挂上“南水北调丹江口市均县镇集镇原址博物馆”的牌子,时不时有游客在这里进进出出。距离这个老集镇原址不远处的水边,原本有一个名为关门岩的客货两用码头,现如今,这个使用了数十年的码头已经全部淹入水下。

“码头已经淹下去差不多10米深了。”在码头附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由于水位不断上涨且没有了原来的码头,他家的一条小船只好停靠在一个小库岔里,“天气预报说这几天有风,我得把船固定好,不然吹跑了就麻烦了。”

( 责任编辑:李月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