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郧阳巡抚王世贞与《本草纲目》(上)

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坛领袖 一本影响深远的“东方医学巨著”

时间:2017-11-01 10:09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数次登武当的郧阳巡抚王世贞。

李时珍和王世贞与武当山都有着深深的情缘。

湖北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李时珍纪念馆的雕塑。

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医药史上卷帙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可谓家喻户晓,于2011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书中收载的1892种中草药,有417种出自武当山;曾在武当山下郧阳府担任巡抚的王世贞,亲自为《本草纲目》所撰写的序言,为这部巨著顺利出版奠定了基础。王世贞登武当写诗,李时珍在武当采药,二人与武当山的深深情缘,却鲜为人知……

文、图/记者 朱江

世贞数次登武当,创作百余篇诗词歌赋

李时珍编著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内容涉及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营养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历史文化等多个学科,堪称为划时代的著作。400多年弹指一挥间,这部“东方医学巨著”一版再版,畅销不衰,影响深远。然而,当初《本草纲目》的初次出版却很不容易,颇费周折。

说起《本草纲目》的初次出版,不能不提到明朝大文学家王世贞。

李时珍和王世贞是同时代的人。二人有个共同特点,对武当山都有着很深的感情。王世贞上武当写诗,李时珍上武当采药。

当李时珍花费26年时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王世贞已退隐江苏太仓老家。当时,李时珍的名气还不是很大,但王世贞已是文坛领袖。

明朝才气横溢的才子很多,但说到文坛领袖与盟主,在诗词、文章、戏剧、史学上皆有建树者,恐怕非王世贞莫属。

王世贞一生为人正直而博学多知,他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领袖。李攀龙去世后,王世贞独领文坛20余年,当时的士大夫、诗人墨客及山人、僧道皆奔走其门下,可谓门庭若市。王世贞的博学,与其一生好书有关。他在故居弇山园中建“小酉馆”,藏书3万卷;他还收藏名画,对书画鉴赏亦有独到之处。因此,后人称他是诗书画史戏剧全才,其言非虚也。

那么,王世贞与武当山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王世贞是江苏太仓人,生于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他17岁中秀才,22岁中进士,在明朝万历年间出任过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来又任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南京刑部尚书,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等。

明朝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三月,王世贞抵京。九月,他被任命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督抚郧阳,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员。第二年正月十五,王世贞来到武当山下就任郧阳巡抚。

就任郧阳府仅仅两个月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的三月十五至十八,王世贞第一次登临武当山。这次登临武当主要是参拜朝觐,尽一份新任官员的职责,行程为4天;王世贞第二次游武当,是在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的三月底。这一次是陪同他的好友张助甫、张见甫兄弟游览武当山迎恩宫等地;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六月初一,王世贞第三次游武当。这一次,他弟弟王世懋出任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取道郧阳,与兄长相会。

可就在这时,王世贞得罪了内阁首辅张居正。原因何在?原来,张居正的妻弟王生欺辱江陵知县,王世贞奏请严惩不贷,并致书张居正。张居正心怀不满,二人产生嫌隙。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六月,王世贞被张居正调动安排为南京大理寺卿。至此,他实际在郧阳任职只有一年零九个月。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王世贞被重新启用,最后升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其实,王世贞在郧阳府就任期间登临武当山远不止这三次。十堰市历史文化抢救整理委员会委员、十堰市诗联学会会长王学范通过潜心研究发现:“在抚郧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世贞数上武当,朝觐参拜,游览观光,创作了120多篇诗词歌赋,堪称是武当文学的集大成者,为武当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将自己的武当文学作品编入《弇州山人四部稿》刊行于世,加速了武当文学在全国传播的进程,提高了武当文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饱览医药群书,李时珍41岁被推荐到太医院

王世贞不仅是明朝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还是高官要员;而李时珍则是明朝著名医药学家。医药学无论是和史学还是文学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那么疑问来了,王世贞和李时珍这两个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李时珍是湖北蕲州人,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李时珍少年时并不打算学医,14岁那年随父亲到黄州应试,考中秀才,之后三次赴武昌都没有考上举人。直到23岁时,他才决定随父学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学习。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因为治好了位于蕲州荆王府的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33岁的李时珍名声大振。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最使他头痛的是古医书上药名混杂,药物的形状、产地和生长情况描述不清。虽然古书上对各种药物形状、鉴别方法有所解释,但由于有的没有深入现场调查,或仅满足于旧书上的照搬照抄,或者是不同版本的内容自相矛盾,让人莫衷一是。

这时,他决心重新编著一部本草书籍,供医者掌握。38岁时,李时珍被武昌的楚王府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当上了王府贵族的专用医生。

嘉靖年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楚王见李时珍医术高超,便推荐他进京。李时珍认为京城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他今后编著本草书籍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接受了楚王的推荐。

什么是“本草”?《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药,治病草也。”其实,广义的“本草”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药物来自草本植物,或以植物为本,故而“本草”便成为古代药物学的代称。“本草学”则成为一门专属于中国传统认知性、践行式的中医药知识谱系。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41岁的李时珍被楚王府推荐到太医院工作。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他曾出任太医院的院长,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任医师。

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提出辞职,都足以说明李时珍对官位的不留恋和对功名的淡泊。

在京城太医院的任职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著《本草纲目》打下基础。这期间,李时珍积极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学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大量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父母相继去世,李时珍到处寻方采药

从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漫长岁月里,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全面概括这一历史时期的药物学新进展总结性著作。

于是,李时珍责无旁贷地挑起重担。他撰写《本草纲目》,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开始,到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完成,共经历26年。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16年,寻方问药,广泛收集资料;后10年,厘定纲目,三次修改定稿。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李时珍开始收集资料,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他以北宋著名药学家唐慎微的著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蓝本,参阅了800多部古籍,逐步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药物是那样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种名贵药材。但他从药贩子那儿买来的“白花蛇”,有时是另一种蛇冒充的,跟书上描述的大相径庭。那么,真正的白花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李时珍决心重修本草,本当精力集中于研究药物,但他胸中酝酿数年的一些医学知识,尚未整理出来,不得不一面研究药学,一面总结医疗经验,撰写医学著作。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李时珍编著的《濒湖脉学》等医学著作终于写成。多年的医学经验得到总结,如释重任。以后可更好地集中精力,完成宏伟的研究计划。这个时期,李时珍的父母相继去世。在安排好家务之后,精力充沛的他,带着儿子和徒弟开始赴远处寻方采药。

从此,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除湖广外,足迹遍及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河南等广大地区,行程达两万余里。那些种田的、捕鱼的、打柴的、狩猎的、采矿的,无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师,为他提供了书本上不曾有过的丰富药物知识。

( 责任编辑:叶岚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