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五七商店”勾起一代人记忆

时间:2017-09-29 09:27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1971年,职工在商店购买物品。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曾雨 通讯员 陈敏捷

1969年,二汽刃量具厂建厂后,因厂址偏僻,物资进出难,职工生活成了问题,想吃点酱菜、糖都要托人到襄阳、武汉等地带回,日用品得到较远的红卫老供销社买,买粮则要到王湾。1970年,刃量具厂建设“五七商店”,各种商品应有尽有,解决了职工生活难题,存在20年的“五七商店”成为一代刃量具厂职工和附近居民的记忆。

交通不便购买生活物资难

说到“五七商店”,就要提起时任五七连连长的冯开发。当年,他负责二汽刃量具厂后勤工作,在厂部的支持下,创建了这家商店。

9月26日,记者在刃量具厂家属楼见到了现年86岁高龄的冯开发老人。据介绍,冯开发祖籍是浙江宁海,早年在上海永久自行车厂工作,1958年,相应国家号召,前往长春一汽工作,成了一名电镀工。到了1969年,他再次响应国家号召,对口支援二汽建设来到十堰。

冯开发回忆,当时,一起从长春到十堰支援二汽建设的电镀工就有20多位,后陆续被分配到各个专业厂,他则被分配到刃量具厂,但最后不是当电镀工,而是负责后勤工作。

冯开发介绍,刃量具厂建成投产后,共有职工及家属800多人,因厂址偏僻,职工生活都成问题。“我来的时候,厂里只有一家几平方米的小商店,只能买到酱油、盐、醋等简单的生活用品。”冯开发说,像日用品、大米、布匹、糖、蛋糕、面包等物资,则需要职工自己到红卫等地去买,十分不便。

“买大米要到王湾,买布匹要去五堰。”冯开发回忆说,当时,厂门口的老白公路坑坑洼洼,班车也十分少,去红卫靠步行,职工们进一趟城也比较困难。

商店解决职工生活难题

职工生活有困难,负责后勤工作的冯开发开始想方设法,他决定在工厂开设一间商店。很快,这一想法得到了厂部的支持。

冯开发说,在厂部支持下,利用临战车间芦席棚仓库一角,小商店便开张了。“为建设好商店,厂里提供了一定资金,每隔半个月,他们便开车去老虎沟等地采购物资。”冯开发还记得,当时是从东方食品厂采购面包和蛋糕,采购物资时,都是用工厂开出的支票,等下次采购时,再由会计结算。

当时,商店并不仅仅经营一些日常杂货用品,还设有粮店、小吃部、理发店、缝纫店、煤店等。如煤店为职工家属生产蜂窝煤,缝纫店则为职工制作工作服和日常服装,而在以前,职工做饭还得烧柴,衣服则要去五堰买布,或在五堰订做。

一张由工厂职工徐炳胜于1971年拍摄的黑白老照片,生动记录了当时职工在商店购买物品时的场景。

“缝纫店的4台缝纫机还是我们开车,专门从河南开封购买的。”冯开发说,职工及家属的日常所需,都可以通过厂内这家商店自给自足,不用再往外面跑。而在解决工厂职工生活问题的同时,商店也为周边居民带来便利,“这间商店是对外开放的,谁都可以在这里消费,不是工厂专供。”

历经20年商店关门

冯开发和他的老伴。

冯开发介绍,当时,工厂都是军事化编制,工厂都是以“57”开头的,便将商店命名为“五七商店”。

冯开发介绍,当年,为响应二汽建设,不少职工从各地来到十堰对口建设,有的携家带口,家属工作就成了问题,而“五七商店”的建设,则提供了一部分工作机会。“如销售日常杂货的商店就有7名员工,设有供销员、采购员、会计等岗位。”

因厂区位置有限,商店各个板块都是零散分布。冯开发回忆说,当时商店、粮店和理发店都在13号楼的位置,不过,现在这里早已拆除盖了新楼,看不到一丝旧日的痕迹。

改革开放后,五七商店的粮店、理发店、缝纫店等被陆续分包出去。“到1989年,我从刃量具厂退休时,只有商店还在。”冯开发回忆说,商店应该是在上世纪90年代关门的,这样算下来,它也陪伴工厂职工和附近居民走过了20年的风风雨雨。

冯开发说,“五七商店”是物资紧缺、交通不畅年代的特殊产物,它解决了职工及家属和工厂附近居民的生活问题,是那个年代人们的一段特殊记忆。

( 责任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