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均州城的东门城楼是古时人们聚会赏月的最佳去处。每当月圆之时,城内城外的人们结伴而行,相约来到东门城楼,仰望明月俯听汉水,心中感慨无限,由此留下“东楼望月”的景致。如今,一江碧水淹没了美景,再无东楼可望月。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鲍欢 图/陈天翔提供
陈天裁老人根据儿时记忆,绘制了古均州八景图之《东楼望月图》。
七旬老人回忆“东楼望月”
一幅水墨画再现当年美景
“月下的汉水环绕着沙洲,从龙山脚下蜿蜒向东南方流去。我登上东楼望月,月也在东楼望我,月高悬苍穹,把城里城外写意成银色一片。”近日,在丹江口市退休职工陈天裁家中,他向记者展示了2011年作的一幅古均州八景图之《东楼望月图》。
记者仔细端详这幅画,只见画中月光皎洁,倒映在汉江水面上,为往来如梭的商船照亮前路,光晕笼罩着整个古均州城,吸引不少居民登楼赏月。
今年77岁的陈天裁曾在古均州城生活了20余年。对于古均州八景,他了然于心,其中“东楼望月”是他最难忘的景致之一。“小时候住在古均州城里,家离东楼很近,天气好的时候常常上东门城楼玩耍。晚上,那儿四周寂静,江水从楼下缓缓流过,抬头望月总觉得月亮又大又圆,仿佛伸手就能摸到。”
据了解,“东楼望月”是指古均州城大东门外的一座亭台楼阁,在这里可听汉水拍岸,远眺武当山天柱峰。江面上有船驶过,划桨声、船夫吆喝声打破静谧,给这幅美景增添几分热闹。烟雨之时,遥望东南方,江雾一片迷蒙,龙山和宝塔看不到痕迹,隐隐可见起伏的山峦。夜晚时分,月色水声,江波山岚,构成一幅剪影,又像一幅画,颇有“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般的诗意。
2011年,丹江口市积极规划建设古均州景区,利用该市均县镇独特的地形优势,开始复建古均州八景。“东楼望月”作为古均州重点景区,复建时选址在临环湖路的一处陡坡,用条石砌台,建三层高登楼。建成之后,每当皓月东升,人们可登楼眺望,追忆当年“东楼望月”美景。
明月东升照东楼
众文人作诗咏景
古均州城外,山围三面,水绕城郭,风光旖旎;城内,城楼高耸,市肆喧闹,红墙深宫,民风淳朴。古时,人们夜登东楼,只见明月东升照楼,楼下汉水倒映皎月,体会“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境。在此观天、览水,星月皎洁,银河闪烁,如置身天庭之中、龙宫之上,引得不少文人墨客留下诗作。
有诗赞曰:“三面江兴抱城郭,四面山势绕烟霞。龙山塔上浑如锦,望月楼前半是花。”将古均州城至善至美的风水格局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还有诗曰:“高楼登眺好,月出正东城;倚哨星河近,衔杯天地清。蟾光(月光)窥槛静,兔影(玉兔之影,指月影)跃波明;岂独西山(太湖中洞庭西山)爽,能深出世情。”
清康熙年的均州贡生朱锦慓诗中说:“清光一出城中东,远映书楼恰似胧(胧:太阳初出由暗而明的光景)。月里婵娟分桂魄,光将一朵送江中。”
人称“铁打的均州”
城墙砖土九翻九晒九揉
均州城曾是均县人民政府的旧址,丹江口水库蓄水前,它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历史记载,汉代始建武当县城,即均州城。均州城地处汉水中游,水陆交通便利,有两条神道直抵武当山。汉水自东临城而过,每日货船往来均州,上可达陕西白河县,下可通汉口,为汉水交通咽喉。
1958年均州城里有人口2万余人,分布在城内、城外3平方公里内的土地上。城内是政治、文化区,城外是经济、商业区。主干大街两条:一为城内的南关街,至南城门,长约500米,宽10米;一为城外的南关街,长约1500米,北至南城门,南至南栅子门。两条大街全是一米见方的青石板路面。
均州城最完备和讲究的是城墙,最初的城墙不用砖石,用土筑。明朝以后,由于武当山建筑对古建筑的砖石要求严格,从而带动了烧制砖瓦的生产,促使其提高质量。烧制前精选用土,对土要进行九翻九晒九揉,等到把土中的“脾气”都折腾没了再烧。均州城砖分为30斤一块和25斤一块,静乐宫城砖均为此法炮制。
城墙外层再用每块30斤重的青砖垫砌而成,西南北各凿深一丈五尺的护城河。古均州城共有6座城门,其中东、西、南、北门较大,小东门和上水门较小,北门还建有瓮城,汉水绕城而过,“固若金汤”。由此,“铁打的均州”在鄂西北、豫西南、陕南边境远近闻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古均州城被淹没,“东楼望月”的景致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