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有老人制作的文昌阁木质模型十分精美。
为了让郧阳人记住文昌阁,田德有将模型捐献给郧阳博物馆。
琉璃瓦顶,窗格镂雕,造型逼真,技法精炼。
6月9日,郧阳区69岁老人田德有将他精心制作的文昌阁模型捐赠给郧阳博物馆。这座模型分为3层,高1.12米、宽0.7米,制作十分精美。此前,已故老人刘富荣也曾制作过一座文昌阁木制模型。
缘何郧阳人热衷制作文昌阁模型?文昌阁有何历史背景和故事?连日来,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文昌阁的故事。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李寅 特约记者 周家山
老人做文昌阁模型送博物馆
赠送模型的老人田德有是地道郧阳人,他1948年11月18日出生于郧阳区安阳镇龙门堂村六组,可以说是从小与文昌阁朝夕相伴。1968年冬他光荣参军,成为北京军区的一名雷达兵。
“后来,我看到文昌阁被拆,心里特别难受。”1970年,由于建设丹江口大坝,位于水位线以下的文昌阁不得不被拆除。1972年,田德有从部队回老家探亲,看到了此事。他心想,以后一定要亲手做一个模型,留住自己的童年记忆。
1975年退役回乡后,田德有进入二汽成为一名工人,1993年又到当时的郧县(今郧阳区)汽配三厂工作。两年后工厂倒闭,田德有下岗,自己开了一个修车铺。田德有的岁数大了,修车铺便关门歇业。
2008年,闲下来的田德有想起当年的心愿,开始制作模型。他买来薄钢板,设计、切割、焊制……经过半年努力,一座高0.7米、宽0.4米的文昌阁铁质模型成形。
“我觉得,它没有我记忆中的文昌阁精美。”田德有对首个作品不满意,开始动手做木头模型。耗时一年半,第二个文昌阁模型完工,田德有很喜欢它。为了让郧阳人记住文昌阁,老人决定将模型捐献给郧阳博物馆,供大家观赏。
之前曾有人制作文昌阁模型
在田德有之前,同为郧阳区安阳镇的刘富荣老人也曾亲手制作了一座文昌阁微缩版木制模型。
刘富荣生前是郧县工商局的退休职工。他的老家在郧阳区安阳镇龙门堂村,小时候常在文昌阁附近玩耍。1967年,15岁的刘富荣与伙伴们对即将被淹没的文昌阁进行了全面测量和登记。
2002年退休后,刘富荣对地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痴迷于书法和绘画研究。2005年秋,他凭记忆和当年记下的数据,动手制作文昌阁模型。很快,一座高1.48米、直径0.68米的三层六角形加底座模型完工。
“司人间善恶,先录过,后录功,功多过寡者福嗣并赏”、“掌天下文衙,首取德,次取才,才高德厚者,科甲连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座文昌阁模型的每一面都有唐宋文人诗词和画像,其中一层的背面为明代皇帝朱元璋碑文。刘富荣用微雕再现了当年文昌阁的文化内涵。
后来老人病逝,听他邻居介绍,文昌阁木制模型被人买走收藏。
曾是郧阳文人墨客聚会之地
资料记载,郧阳安阳镇龙门堂村的文昌阁为一座塔楼,原名叫“宝峰寺”,是郧阳赫赫有名的名胜,也是郧阳文人墨客聚会吟诗之地。
刘富荣所写《故乡随笔》一书中称,《郧县志》有记载,考证文昌阁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由提调太厂、太和小太监、钦差李棋,广西参将兼湖广都督、指挥右事徐向,郧县知县王甫领衔修建。
《郧阳地名渊源》一书补充资料称,除了徐向、王甫等官员参与外,文昌阁还由崌峪、细峪、龙门、王庄四地的乡绅、财主、官吏、贡生负责投资和组建劳动而建。
据《故乡随笔》一书记载,文昌阁的大门口竖有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刻有“龙东保”、“宝峰寺”字样。文昌阁大门面向西南而立,左边是一座老虎石雕,背上坐着一位手拿钢鞭的财神爷石像;右边是一位手拿宝剑的门神石像。
文昌阁的东北面有一口黑龙泉水井,旁边有一座小庙,左边站着一位黑龙爷神像;右边站着一位猴王爷神像。书中称文昌阁“山泉水殿、庵寺相望……冠于一世”。
文昌阁是三层砖木结构的塔楼,琉璃瓦顶,颇为壮观。雕刻造型逼真,技法精炼;外有围城护围,布局自然,占地奇特,雄居河畔。
文昌阁一层供“文昌爷”,20多幅佛像作伴,每年2月16日开文昌会;二层供“魁星爷”,一幅巨佛站像周围有一些小型佛像,每年10月18日开魁星会;三层供“孔圣人”,多位弟子塑像作伴,每年10月20日开孔圣会。每场大会均唱戏三天三夜,吹拉弹唱、集市交易热闹非凡。晚上还会放烟花爆竹,鸣炮三响,盛况空前。
说到文昌阁,不能不提龙门堂粮川中央,即巨家河东岸的龙门堂遗址。
近几年,多批专家对龙门堂遗址进行考古,目前已发掘出古人类居住的遗址、水井、窑址、墓葬等文物。领队考古专家表示,2000年前,交通商运主要靠水路,生活在汉江北岸的龙门堂城址比现在的郧阳城区还要大,接近10平方公里。出土的带纹饰的大青砖、大青瓦等是贵族家庭所用,也是权力的象征。古代,龙门堂城区内贵族商贾云集,故此,为文人墨客建一座文昌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