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太和心肺“神器”创造生命奇迹

时间:2017-05-23 14:10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太和医院再次使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了一例因药物超敏反应发生心跳、呼吸停止长达两小时的患者

这是一个经过层层筛选、严格培训、认真考核、成立时间不到一年的医疗团队;这是一个集结了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呼吸内科、胸心大血管外科和肾病内科28名护理人员组成的团队;这也是一个与时间赛跑与生命博弈、抢救危重症病人创造生命奇迹的团队。这个由太和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呼吸内科主任唐以军组建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团队,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运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了两名危重病人。

“精妙绝伦,叹为观止。”这是医学界同行们给予这个团队的评价。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李月 特约记者 王慧

首次运用 成功抢救一名暴发性心肌炎患者

今年2月,太和医院首次成功使用ECMO技术,抢救了一名暴发性心肌炎患者。据悉,这也是我市利用ECMO技术抢救成活的第一例危重患者。目前国内ECMO技术仅在少数大型省市级医院开展,太和医院ECMO技术不仅填补了鄂西北地区在该领域的空白,也为太和医院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了更大保障。

现年39岁的鲁先生是十堰城区人。2月18日,他因感冒出现了胸痛、胸闷症状,后发展为暴发性心肌炎,随即被转入太和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重症医学科常务副主任方志成立即带领团队,对鲁先生采取了呼吸支持、临时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等各项急救措施。尽管如此,他的病情仍在不断恶化,甚至出现了心脏、肾脏、代谢(肝脏)等一系列器官功能的衰竭。

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太和医院ECMO小组组长——大内科主任兼呼吸内科主任唐以军决定,采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对他进行救助。即通过人工心肺技术代替已经衰竭的心脏和肺的功能,为器官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让它们“重生”。

时间就是生命。2月24日下午4时许,ECMO正式启动。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同麻醉科、胸心外科、心内科、超声科等多科室专家并肩作战、密切协作,展开了一场与死神的赛跑,ECMO机也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转起来。随着暗红色的血液从鲁先生的右侧股静脉流入ECMO机内,鲜红色的血液再从他的右侧股动脉回流体内,“人工心肺”开始工作。

不一会儿,奇迹出现,鲁先生的心脏恢复跳动,室速发生的次数在减少,持续时间也在缩短,直至窦性心律恢复。

看着鲁先生的身体出现好转迹象,在场所有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做完整个手术,已是次日凌晨1点。经过医生6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将鲁先生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2月25日下午,鲁先生的心肺、肾脏等功能已逐渐恢复正常,他也从昏迷中慢慢苏醒过来,最终康复出院。

无独有偶 再次印证太和ECMO过硬本领

今年4月,在继首次使用ECMO技术成功抢救暴发性心肌炎患者一个月后,太和医院再次使用了ECMO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因药物超敏反应发生心跳、呼吸停止长达两小时的患者。这一次,再次印证了太和医院在ECMO技术上的过硬本领。

4月20日,家住丹江口市的黄先生因发生药物超敏反应,出现血压急速下降、心脏骤停等症状,被紧急送入太和医院急诊ICU抢救。

针对超敏反应的患者,一般通过药物治疗,过敏症状很快就能缓解。但黄先生的病情十分罕见,在经药物处理后,仍没有好转迹象。抢救医生不停地对他进行人工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抢救工作,但心电图上却始终没有出现医生们期盼的波形,患者的呼吸也不见恢复。抢救近两小时,眼见患者生还希望渺茫。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若抢救超半小时患者仍没有心跳、呼吸,医生可以宣布其死亡。生死关头,医护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在一旁指挥抢救的唐以军。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唐以军当机立断,决定为患者实施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进行紧急救治。

经过医院急诊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胸心外科、医务处、护理部、心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肾病内科、血液内科等多科室密切配合,在患者心脏停跳两小时的情况下,ECMO成功替代已经“罢工”的心脏、肺,开始工作,参与抢救的人员这才松了一口气。

ECMO的启动工作仅仅是救治的第一步,最终能不能将已经“罢工”的器官挽救回来,还要看后续的治疗是否“精准”,这就是考验医生高难度技术水平的时刻。

在接下来的6天6夜ECMO救治中,患者一度出现血压降低、消化道出血、穿刺处渗血、心电图波平缓等紧急情况,太和医院的专家们始终不言放弃,群策群力,从病情讨论到方案完善,从参数微调到药物调整,每一位成员都竭尽全力,全程监测、抗感染、抗血栓、营养心肌、保护肝脏……

最终,奇迹出现,患者心电图上有了波形,呼吸也变得越来越有力,更让人欣喜的是,患者没有出现医生和家属都担心的“脑死亡”。目前,黄先生已经康复出院。

未来展望 将十堰周边所有危重病人纳入救治范围

据唐以军介绍,ECMO技术是国际公认的尖端急救技术,难度高,手术操作、监护要求复杂,需要专业团队的娴熟配合。目前国内仅少数大型省市级医院开展了此项技术。因此,该技术可以代表一家医院、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

从2015年8月ECMO团队运营,到今年2月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太和医院共自主开展了两例ECMO急救,均取得成功。太和医院在ECMO的技术操作、人员培养、多科协作等方面已走在了全省前列。同样的ECMO机,为何太和医院的成功率如此高?唐以军的答案是“关键在于人”。

据悉,太和医院院领导高度重视ECMO技术,去年底要求相关科室组织队伍分批外出学习。太和呼吸内科、麻醉科、胸心大血管科、急诊科等派出骨干精英到国内最早开展ECMO技术,每年ECMO手术最多,也是做得较好的医院——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学习。此外,在ECMO管理上,太和医院有着独到的经验,ECMO小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召集所有成员对患者进行救治。ECMO技术的开展需要多科协作,在手术台乃至后期护理监测阶段,成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ECMO技术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极高,为此,太和医院护理部专门组建了一支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呼吸内科、胸心大血管外科和肾病内科16名护理人员组成的ECMO护理团队,全力参与救治;护理部对团队成员进行严格培训、考核,对考核合格人员授予ECMO护理资质;建立了ECMO应急小组和人力调配机制,为ECMO技术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保障。

太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兼ECMO副组长李龙倜介绍,急诊危重病人ECMO救治手术结束后,ECMO小组护理成员实行12小时上班制,确保24小时双人值班,全程守护在患者身旁,同时根据病人病情及时组织护理查房和多专业会诊,共同制订科学护理方案,为患者救治给予技术保障。

在ECMO患者抢救中,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没有精力透支和困意,只有与死神赛跑的脚步。严格控制液体、体量、速度;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动脉导管内会不会出现血栓,会不会出现脑细胞死亡……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做到严格的精准。

精湛的医学技术、专业扎实的护理、多科室的密切协作、高效的管理机制,确保了ECMO团队成功率。对于未来,唐以军说,今后会继续组织医护人员外派学习,把ECMO团队壮大。“我们的就诊目标不只限于本院危重病人,而要将鄂豫陕渝周边所有危重病人纳入到救治范围。”

□链接

ECMO(体外膜肺氧合)简介

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一项源于胸外科的体外循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用于重症患者的体外生命支持手段,它可以对需要外来辅助呼吸或循环功能不全的危重患者进行有效的支持。

ECMO主要由氧合器和动力泵组成。氧合器的的功能是替代肺进行血液氧合并完成二氧化碳交换。动力泵,也被称为人工心脏,以每分钟数千转的转速来维持管路内血液的循环。随着ECMO的出现,使许多以往治疗上比较困难的疾病有了新的有效治疗手段,如暴发性心肌炎、难以纠正的恶性心律失常、严重的ARDS等,它也可以作为等待移植的过度手段。它为许多以往难以存活的患者赢得了生还的机会。

( 责任编辑:刘箫君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