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张勇:把眼科临床工作干到底

时间:2017-05-19 10:15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通讯员 李毓霞

5月17日,市太和医院眼科中心1号门诊室,围满了病人和家属,张勇主任正在为患者看病,笔者仔细数了数,不到一个小时,进出门诊室的有60人之多。

这是太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张勇的工作常态。一个月前,4月10日的门诊,他一个上午就看了100个患者,一直看到下午1点31分才下班回家吃饭。

也是在那一天,他接诊了从医以来最难忘的一位患者。

张勇(右)在为患者诊断

为了挽救眼球完全被打爆的患者,张勇决定必须拼一次

4月10日,两位坐飞机从上海回到十堰的女士来到太和医院眼科中心,找到张勇主任,请求张勇主任帮帮她们。张勇仔细一问,却得知了一个血淋淋的真实故事:原来,因为一件芝麻大的琐事,两位女士的小姨从地上捡起一块土疙瘩,打爆了自己70岁高龄姐夫的眼球。得知爸爸出事后,姐妹俩从上海坐飞机紧急赶回来,由于本地医院没能力修复眼球,她们只好到离家比较近的太和医院就诊。医生的话把姐妹俩震懵了,父亲十几年前已经瞎了右眼、而且一条腿残疾,如果剩下的眼保不住了,就成了地地道道的盲人。怎么办?姐妹俩立刻带父亲来到太和医院眼科。大女儿跟张勇谈话时,表明了立场:只要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她们愿意拼尽全力,希望医生全力保住父亲唯一剩下的左眼。听了患者家属的话,张勇明白,这一次他必须拼了。

科室人员经过紧急讨论,制定了手术分两步走的治疗措施:第一步,清创、人工修复破裂的眼球;第二步复位脱离的视网膜。第一次手术,难度最大的一点是修复眼球组织。关于这一点,张勇在跟患者家属沟通时,用了一个比喻,他说,假如把人的眼睛比作一个鸡蛋,当眼球被打爆后,就相当于鸡蛋壳碎了,蛋黄和蛋清粘在一起,在这种前提下做修复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第一次手术,张勇需要在直径只有24毫米的眼睛里将一堆已经碎成渣的眼球物质如晶状体、虹膜、玻璃体等重新拼接、缝合,且要保证 “无缝对接”,这一整套 “动作”做下来,非 “高手”无法胜任。而张勇,这位年轻的 “高手”却做到了。第一次手术他和他的团队成功修复了老人的眼球组织。手术成功后,等候在手术室外的两个女儿得知消息喜极而泣。这次手术,还遇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因为外伤,老爷子眼睛有大量淤血需要清除,可眼球出血后产生的一些牵拉物,成了清除淤血的 “拦路虎”。如何在清除这些牵拉物的同时,又不损害正常眼神经和血管,这又考验着手术医生的技术和经验。让家属惊喜的是,张勇带领他的团队,一次次克服手术中的一道道难关,最终赢得了两次手术的成功。术后,患者视力慢慢恢复到0.2,随着后期的治疗和康复,张勇告诉家属,回家后视力还能再提高,生活自理应该没问题,一家人欢天喜地。

能够成功治疗这位高龄复杂眼外伤患者,张勇感到十分欣慰,他再一次从患者及其家属感激的眼神中找到了自己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的价值。他觉得自己没有辜负一直以来追求的人生目标:把眼科临床工作干到底,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

为了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张勇决定把临床工作干到底

张勇的人生目标得益于他孜孜不倦的求学之路,1997年,张勇本科毕业后到太和医院工作。2005年,张勇在昆明医学院完成研究生学业。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他获得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的资格。2007年,张勇到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时,教他的老师是全国著名的眼科专家。已经读到博士了,张勇依然不满足,他希望走出去,到眼科学技术的最前沿去看看。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他通过网络考试,拿到了去哈佛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当访问学者的机会。在四个月的学习中,张勇对复杂性眼底病的治疗尤其是黄斑病变的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不断学习的路上,张勇目睹了无数眼病患者的痛苦,这更坚定了他干临床的决心。

如今,张勇已经成为太和医院眼科的领头雁。担任眼科主任后,他在科室开展并推广了视网膜脱位手术、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手术等,为了减轻患者负担,白内障患者现在都能当天手术,第二天出院,且不用打任何消炎针。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玻璃体、黄斑区病变、复杂眼外伤等以前无法开展的手术,现在已经成为太和医院眼科的常规手术。

从2017年开年到现在,张勇一直忙碌着,几乎天天 “泡”在了科室。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把眼科临床工作干到底。

( 责任编辑:曹婧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