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烟云中的县河迷踪

时间:2017-04-13 10:05 来源:十堰晚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县河铺,因位于两竹(竹溪、竹山)边界山水形胜的通衢之地,历史上先后出现县城、递铺、巡检司、塘汛等四种中国古代重要的军政设置。这个明清时期郧阳府城(今十堰市郧阳区)与陕西之间通道上的咽喉要津,这个贯通古今的时空节点,见证了鄂西北一段厚重的往事烟云。

■阚韶辉

远眺县河镇。

洪水,揭开秘密

公元1958年的夏天,偌大一场洪水,吞没了县河铺的集镇,并以汹涌的力量,揭开了县河铺尘封的历史秘密。1992年版《竹溪县志》之“文物胜迹”记载,“县河铺遗址,位于县城东约30公里竹溪、竹山分界处……1958年洪水使县河改道,将遗址一分为二。现县河从遗址中部,由南向北穿流而过。”

上世纪七十年代,省、县文物部门在该遗址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陶盆、陶盘、陶壶、陶瓦、陶罐及其残片。经湖北省文物普查标本鉴定组鉴定,这里是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并延续至秦、汉。县河这个山区小镇,原来长时间隐瞒了自己的身世——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

历史上县河铺老街,以及流经县河铺的那条河,在那场洪水之后,都改变了原有位置,甚至改变了命运,唯留下“县河”两个字,令人费思量。

谜一样的河

首要说法是,流经县河铺的河,叫县河。按1982年版《竹溪县地名志》记载,“县河,是竹山与竹溪分界的一条河,由北而南到小田坝的双岔,入竹溪河,境长约20公里。”又有记载,“县河铺,位于县河西岸,因早年设有铺店而得名。”流经县河铺的那条河,确乎叫县河。

而这条河,又多被称为县河铺河。“县河”本名县治河,那是竹溪的另外一条河。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舆地》记载,“县治河,源出小秋山,汇洞沟河至西小河口……至廖家河与竹溪河汇合……汇县河铺河,出潭口入柿河(汇湾河),此县河之水也。”这则材料,描绘了“县治河”的轨迹,并在称“县治河”为“县河”的同时,指出“县河铺河”是“县治河”支流之一。

竹溪河,本来只指今日竹溪县龙坝镇境内龙坝水库(今龙湖湿地公园)截流的那条河,属于“县河”即县治河的支流。但是,1992年版《竹溪县志》记载,“竹溪河……原志(即同治版《竹溪县志》)记载发源于东岱顶(鸡笼山)至廖家河一段为竹溪河,(县西)发源于小秋山(至廖家河汇竹溪河,东流至潭口的河流)为主流,称县治河。现统称竹溪河。”

显然,这条穿过竹溪县西部的河,因流经县城(县治所在),故名县治河,简称县河。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设置竹溪县后,县名的强大辐射作用,使县治河(县河)之名,逐渐被其一条支流——竹溪河的名称取代。

河,或流经县城

那么,县河铺者,应该也跟“县”有关。历史上的竹溪,除现在的竹溪县,还设置过哪些县,其中有没有跟县河有关的县呢?

按1992年版《竹溪县志》“建置沿革”记载,竹溪自春秋到秦朝,皆属上庸县。西汉时期,竹溪从上庸县分出,独立设县,名武陵,故城在竹溪县东三堰坝。东汉时期,省武陵入上庸。公元227年,三国的魏国恢复武陵县的建制。

此后,从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竹溪又曾先后以新丰、孔阳、上庸等为县名。公元598年,隋朝将县城“移置”回武陵故城。北宋“省上庸入竹山”。

自公元227年到598年,近400年的漫长时间里,建县在竹溪的县治所在地(县城),多不在武陵城。而同时,有多条证据显示,县河铺,或做过县城。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舆地·沿革》记载,“新丰,南齐置,故治在今湖北竹溪县东南。”县河铺正在这个方位上。更确切的史料,见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1991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该书有图标示,两晋南北朝期间,竹溪境内有一县名微阳,位置在今两竹之交的宝丰、县河一带,其县城疑在今县河铺,辖境偏重于竹山,涵盖今竹溪县东部一隅。

另外,如前所述,县河铺一带的地层之下,有先秦至秦、汉的丰厚历史文化遗存。这是县河铺作为县城的文化根基。此外,古人对县城选址,十分讲究:要背山面水,有利于军事防御,又有丰富水源,且处通衢要津,交通便利。这些条件,背靠锣鼓洞山、有县河流经的县河铺,都充分具备。

“铺”的多种使命

元末至明清时期,处于中国东西南北之枢纽又山高谷深的鄂西北,战略意义重大,历次农民起义皆深度涉及。明代,朝廷为此在郧阳府城(今十堰市郧阳区),专设郧阳抚台,辖制鄂陕川豫四省。以郧阳府为中心到各县及边关的通衢要地,皆设有军政据点,县河铺就是其中之一。

县河铺的铺,亦称递铺或铺递,首先是驿站的一种。1992年版《竹溪县志·交通邮电》记载:“驿道,明清时期,本县至郧阳府有传递军政文报的驿站……设有水坪、县河两个递铺。”

县河铺还先后设过巡检司、塘汛。巡检司是明清时期地方军事据点,也是主管地方防卫与治安工作的机关。明初,两竹之地同属竹山县,在今天竹溪县城这个地方,设有尹店巡检司。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竹溪单独设县之后,尹店巡检司被迁往县河铺。

但不久,县河铺巡检司西迁至另一关隘要地——白土关。《明史·地理志》记载:“(县河铺)原设巡检一员。寻(不久)迁于白土关。现设塘兵防守。”同治版《竹溪县志·舆地》对此也有记载:“白土关在关垭西六十里,距县城一百二十里。明成化年间,迁县河铺巡检司守之。”

巡检司迁走,此地很快又设立了塘汛。同治版《竹溪县志·舆图》上,标识有“县河铺塘”。又有记载,“县河铺塘,距城六十里,官一员,兵十二名。”塘汛者,是明清时驻军警备的关卡,类似于今日的边防检查站。

门,终于打开

自明清到民国,地处偏远山区的竹溪,去往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郧阳府城,进而外出襄阳、汉口等商埠和都市,尤其不易。来去之间,县河铺都是必经之地,或谓要津。

同治版《竹溪县志·艺文》收录了清朝康熙年间竹溪知县黄晖烈的多则诗文,其中的《郧竹道中记险》,记载了他往竹溪赴任途中所见所感,留下了当时郧阳府城到竹溪的详细路线图:“郧之属邑凡六,而竹溪为最远。自郡城(郧阳府城)西南行……(经郧县,越界岭,入竹山境后)过县河而西,始入竹溪境……自郡至(竹溪)县,凡五百余里,急行七日可到,缓行每至经旬也。”

县河铺这个鄂西北东进西出的咽喉要地,历史上官军和匪兵频繁穿越、长期设有军政据点的地方,也曾是两竹之交界处的商贸重镇。县河铺之名,渊源之一,是早年设有铺店。同治版《竹溪县志·建置》之“市集附”记载,“东乡,县河铺市。”其“津渡”篇又记载,“县河铺渡,县东,距城六十里。”因这里是水陆两路之交汇点,故设有渡口。

东去竹山,离县河铺不远,是鄂西北历史上著名的商业中心宝丰镇。明清至民国时期,竹溪人来去宝丰镇,从事民间贸易,皆以县河铺为中转站。1992年版《竹溪县志·交通邮电》记载,“竹宝路,竹溪至竹山宝丰镇……由县城东出水坪,经县河铺,抵竹山宝丰镇。此路为贩运粮食、棉花之人行走的大道。本县人民担运粮食至宝丰,换回棉花,供土纺土织。”

上世纪三十年代,因抗战之需而修筑的汉白公路,经竹溪水坪,越界岭、过陕西白河,北上东去,绕过了县河铺,使之远离交通主干线。现在,贯通鄂西北的两条交通干线——谷竹高速和346国道,又穿过县河之境,恢复并强化了它的门户地位。县河铺作为县河镇镇政府所在地,被誉为竹溪县东大门,与西出陕西的蒋家堰镇一起,成为竹溪的东西门户。

(内容来源十堰晚报,转载须经十堰晚报授权)
(编辑:曹婧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