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市档案馆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搜集了一批档案,其中涉及清代湖北学政关于科举考试奏折、朱批等,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湖北北部以及郧阳府辖区考试事宜。从整体情况看,郧阳府辖区考风较好,但也有舞弊现象发生。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章新俊 特约记者 胡晶
科举考试时考生作弊用的坎肩(资料图片)。
乾隆在王懿修奏报的科举考试情况的奏折上批示“知道了”(资料图片)。
乾隆重视科举,委派学政巡视郧阳府科考
科举考试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是古代读书人参与人才选拔最重要的考试。
以清代为例,考生参加科举,要经过考取生员(秀才)、举人和进士三个步骤,每个步骤又要经过多轮考试。
不久前,市档案馆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搜集了一批档案。这些档案记录了清代湖北学政关于科举考试奏折、朱批等。
学政是清朝设立的重要官职,是提督学政的简称,起初叫提调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科举。清雍正皇帝加以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学政的权威。因此,学政成为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岁科两试,并督察各地学官和生员的官员。学政,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在这批珍贵的档案资料中,档案专家通过研究发现,清朝的乾隆皇帝非常重视各地教育和科举考试,他虽远在京城,却通过学政上报的奏折,及时了解掌握全国各地科举考试情况。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八月三十日,湖北学政戴第元在楚北(清朝时泛指湖北)岁试后,将考试情形一一奏报。
戴第元在郧阳府巡视科考时发现,郧阳府地处汉水上游,世风质朴,考风规正,没有发现夹带等违纪现象。
“一方面,乾隆皇帝重视教育;另一方面,郧阳府辖区考风比较好。”档案专家分析认为,总体来说,郧阳府辖区整体考风还是很不错的。
郧阳府学宫大成殿(资料图片)。
考场纪律严明,多地查获考试作弊者
当然,尽管郧阳府辖区整体考风不错,但漫漫求学路,考生要想成功,需付出太多辛劳。因此,也有极少部分考生企图通过作弊,投机取巧获取功名,但多被查获。
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腊月初四,湖北学政温如玉在奏折中提到,其奉命视察郧阳、汉阳、襄阳等地考试工作,尽管采取各种严厉措施,确保考场秩序,仍查出考试违纪者。
档案中记载当时查获郧阳府考生年龄和相貌不符案——郧县考生宋宗元冒充宋挺一空名应考;郧县考生郭德源、李超群,房县考生宋硕、彦文理均与原卷不符。
此外,温如玉当时查出宜都县民周思文,冒名顶替向思尧入场考试。当时,向思尧是学武出生,他认识了解到周思文幼时习文,通过关系找到周思文代考,不曾想被当场抓获;在靳州,查出考生张钟龄与高斯翥对换试卷案;而在襄阳府谷城,发现考生杜席儒怀揣小本经书讲章,试图通过小抄作弊。
科试时,查获年貌不符案,其中江陵县考生王曰登冒充高重元应考;此外,在安陆府搜获考生邓光熾私携夹带,钟敷鼎乱坐考号;同时,荣文详没有完成答卷却私自带出考场,均被分别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