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清代叶家坛罐窑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7-02-15 10:05 来源:十堰晚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叶家制陶曾经取土的坡地。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章新俊 通讯员 傅必学 余策星

陶器是一种曾经非常受欢迎的器皿,非常实用,大到家用水缸瓮坛,小到灶上的油盐罐,家家户户必不可少。

在房县白鹤镇石堰河村东边山坡上,有座叶家坛罐窑,曾是叶氏始迁祖叶万兴于清朝咸丰年间兴建的,也是房县制陶工业发源地之一。

叶家坛罐窑曾红火一时,后被时代淘汰,曾经红火的陶器工业因工艺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而关闭,历史悠久的叶家坛罐窑退出社会舞台。

孤身闯房县,择土选址制作陶器

据叶氏家谱记载,叶万兴,湖广黄州人,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他从黄州来房县做生意。说是做生意,其实是来房县考察。当时听在房县做生意的同乡说,房县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于是,他孤身一人在房县寻找生财之道。不曾想到,在房县转悠了几天,发现了大商机。

原来,他在县城附近的乡村看到,大家用的都是丑陋粗糙的泥盆。出于职业的敏感性,叶万兴一眼就看出这是落后的工艺产品,与黄州的新兴陶瓷工艺简直没法比。叶万兴心里暗暗高兴:如果在房县建一个坛罐窑,把黄州的彩釉新陶工艺产品引进到房县来,肯定畅销。他在调查走访一段时间后,开始择土选址,准备在房县大干一场。最终,他选中了距县城东北五里地的今白鹤镇石堰河东侧的黄土高坡。

为何选择这个黄土坡呢?因为这里的泥细腻、粘性大,附近取水近,最宜制陶;另外,山势坐东朝西,阳光照射时间长,宜晾晒半成品;还有这里地处大路边上,交通条件便利,便于陶器的运输和销售。

叶万兴最终与地的主人达成租地协议,签订10年的租用契约。土地问题解决了,他抓紧时间筹备建厂。叶万兴先从老家请来建窑厂的师傅,现场指导,就立即破土动工。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建,一个简陋的制陶车间建好了。

坛罐窑办起来了,叶万兴亲历亲为,先后制出了碗、罐、盆、坛等陶瓷产品。同时,又在车间旁边筑起一座龙窑,窑长88尺,窑宽8尺。远看,像一条长龙躺卧在山坡上,非常壮观,取名“叶家坛罐窑”。

叶万兴利用自己在黄州练就的精湛手艺,大显身手。他相信,一定能在房县占领市场。

广收学徒,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果然不出所料,经过几个月制作,叶万兴精心烧制出有花纹的彩釉陶瓷产品,其中包括碗、盆、缸、罐、坛、钵等上百个品种,都是上了彩釉的桔黄色窑制品。这些产品重量轻、品质好,用手轻轻一拍,声音清脆悦耳,看一眼便会赏心悦目。贩运者争相求购,购买者络绎不绝。这些精美的陶瓷用具一出窑,就深受当地民众的好评。起初,叶家烧制了七八窑,窑窑出上品,每窑出1000余件,一年出窑各类陶瓷商品万余件,全部销售一空。几年下来,叶万兴发家致富,叶家坛罐窑在房县名声大震。

叶万兴是商人,深知“创业难,拓展市场更难”的道理。他想,房县地广人稀,要想让陶瓷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必须要下一番功夫。他通过一年的摸索,决定打破常规,扩大影响,拓展市场。

叶万兴的做法是,广收学徒,发动当地人,利用他们的优势抱团经营,有利共图。他还规定,所有学徒不许门内出师,即便是众所周知好把式的弟子,也不称师傅,非学满三年方可出师。这样促进了人才交流,提高了制作技艺,加快了经营扩张模式,改善了山区家庭生活。

随着时间推移,陶器工艺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更为很多热爱陶器工艺的贫家子弟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大兴方便之门,找到了创业兴家的出路。从这里培养出师的学徒分别在全县各地兴建了陶器厂,后来从一家发展到多家,这些厂主多是先从叶家坛罐窑学手艺,出师后自己独立办厂,自主经营,各地窑场如雨后春笋一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叶万兴也成为房县人心目中德高望重的“陶瓷大王”。

早在民国时期,全县先后兴建的坛罐窑已达15家,产品销往房县周边多地,从业人数曾多达3至4万人,使有力气的无地贫民因贩运陶器而发家致富,叶家坛罐窑出的货更是成为远近闻名的香饽饽。

建天台寺,收徒传授手艺

1852年,叶家坛罐窑在房县打开了销路,到1862年仅10年间,每年出厂3万多件陶制品,年销售额达30万贯。叶家有了钱,在窑场左侧的山头,建了一座两横一正三间两层的砖木结构庙堂,取名“天台寺”。

为何叫天台寺呢?据叶家老人讲,天,指天子。台寺,即建在台子上的寺庙。“天台寺”依山拓坪而建,庙堂呈“凹”字形状,正殿前面一片平地,三间12柱落脚敞开厅房,上盖琉璃瓦,飞檐翘壁,雅致简约。走进庙门,映入眼帘的是前厅,厅内空荡荡的,方砖铺地,站在厅内望见近在咫尺的正殿,双扇大门宽敞,门两侧摆放两尊石狮,门的正前方立有一个青铜香炉,香烟袅袅。正殿供奉着“尧舜和老君”塑像,尧坐中间,舜左老君右。

天台寺为何供奉这三位神呢?据老人们说,尧舜是制陶的开山鼻祖。他们都是孝子,为给年迈的父母熬汤药,从过往牛蹄印盛水不漏中得到启示,便仿造捏泥做成陶器,后来放在火中烧,果然不出所料,烧成了器皿,方便天下众生。敬老君,其实老君就是火神爷,是我国最早以火炼丹神人,他掌握火候,非同寻常。传说当老君看到陶工烧不好窑时,骑马在窑周围跑了一圈,踩出两行马蹄印。之后,窑就好烧了,陶器成色也好了。

后来,这个故事代代相传,越传越神。房县陶工们听后,开始觉得有趣,听几次之后,仔细揣摩,其实这里边包含着许多制作陶器的知识。过去,多数人没有念过书,都是依靠师傅口传身教,再靠自己领悟创新才能成功。

叶家坛罐窑的师傅们为了传播制陶工艺,在房县广收门徒,传授技艺。为了宣扬制陶的神秘,收徒时必须先拜三君,后立盟约,并规定,在窑厂学满三年才能出师。学徒期间没有薪水,只管吃喝,这样叶家用的是廉价劳力,利润率就高。

天台寺也供奉家神,这里也是收徒传授手艺的教育基地。那时候,许多技术只能靠手把手传教,徒弟只要用心学习,总能从师傅那里学到技术。

技术落后,叶家坛罐窑退出历史

这些陶器家家少不了。

叶家坛罐窑经过百余年仍长盛不衰,依赖的是技术进步。从叶家坛罐窑出师后的制陶手艺人返回居住地建厂赚钱,虽然没有往日的利润丰厚,但所有陶瓷厂都赚到了不少钱,也改变了制陶人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私营制陶工业全部收归集体经营,随着时代变迁,工业企业飞速发展,许多新型材料替代了陶瓷产品。到上世纪90年代,全县十几家坛罐窑因管理不善逐渐被拆掉,只有白鹤镇石堰河制陶厂(其前身即为叶家坛罐窑)一家。

到2000年,这家镇办企业终因转型过慢、创新能力差、技术更新慢等原因,被风起云涌的高新技术和改革大潮湮没。回首房县制陶业经历了沧桑巨变,最终还是被时代淘汰出局。叶家坛罐窑没有了,也留下了遗憾,就房县近年来的发展,每年县城花盆需求量十万个左右,每个产品30至50元,如果有一家制陶厂存在,每年生产十万个花盆或酒坛罐,可创造巨大的销售额。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志于房县制陶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能将已消失在历史中的制陶业恢复起来,为当地经济振兴作出贡献。

(内容来源十堰晚报,转载须经十堰晚报授权)
(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