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画像(资料图)。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罗毅 通讯员 温明
名山大川、寺庙道观历来都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唐代以来,历朝历代的文学家都与武当山结下不解之缘,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亲王忬在武当山留下了著名的《游太和山四首》,王世贞创作了大量的武当文学作品,其弟王世懋将父亲的诗句作了校正,并铭刻于石碑上。
那么,王氏父子三人在武当山经历了什么呢?
王忬在武当山留诗四首 夜宿武当领悟为官之道
《游太和山四首》,是明代都御使王忬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登武当山观后留下的诗篇。王忬,字民应,太仓人,明嘉靖二十二年进士。这4首诗的行间闪耀出一丝得意和锋芒,一眼就能看出其人是行伍出身,并少年气盛,俨然表现出一种“少年老成”。
此时,王忬是一位很有思想、很有前途的年轻军官,他是代表宫廷来武当山的。他视察武当山时,内心是充满激情的,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考察。由于心情舒畅,他诗兴大发,一口气写下4首。
第一首诗曰:“倚马横瞻太岳巅,吏情此日倍超然。桃花封洞长迷路,野叟巢云不记年。鹤驾久空缑氏迹,仙台新接大罗天。小臣感自祈恩泽,敬为明皇献寿篇。”文中“鹤驾久空缑氏迹”是引自古代典故《列先传》,传说王子乔,即周灵王的太子晋,曾乘白鹤,后来也曾称太子的车驾为鹤驾。“大罗天”指最高、最广之天。
王忬第一首诗的开篇气势磅礴,首先就给人以非凡超人的想象,犹若气吞山河之势。结尾两句“小臣感自祈恩泽,敬为明皇献寿篇”,则表达了他感恩皇帝的提携之心。
第二首诗曰:“久传仙子轻黄屋,何意经身礼白云。数点神光斋后见,隔林天乐静中闻。御风泠泠探金策,仗剑英英辨斗文。自叹亡羊犹为达,争如孤鹤解离尘。”王忬在这首诗中尽量给“神”透露出不得志的思想,后来是道教思想给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洗脑”。他说,天上的仙子乘坐黄缯车盖到武当仙山来,仙子为何还要到武当山来问苍天呢?因为武当山是上天帝王的寓所,可指点迷津。特别在晚饭后,武当山的各个宫观到处都是神仙的境地,道教音乐悠扬动听,玄妙超然,给人以美妙的遐想,不由得来到道士们做道场的地方。做法事的道士口中念念有词,时而诵经,时而高歌,或踏罡布斗,或仗剑礼文,法事能了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恼,也能帮助你修正自己的不足,武当山之行使他明白了很多道理。
第三首诗曰:“何处萧声来竹房,玉虚岩畔月苍苍。入龙蜿蜒神君驾,五夜氤氲寿域香。静坐几回探众妙,梦中漫欲赋灵光。由来白发终难变,俯视仙山气更扬。”
第四首诗曰:“手执芙蓉礼上皇,丹梯凌绝思茫茫。圣泉能解文园渴,石室长封宝枕方。云护天门呈瑞色,风吹法从舞霓裳。
今宵几欲从玄度,犹恨犹时念未忘。”
这两首诗完全表达了王忬的心理状态。他在武当山借宿,当晚是一个皎洁的月夜。甜睡之中,他梦见玄帝赋予自己身上一道道的灵光,好像乘坐着一条神龙将他带入仙界。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阵仙乐使他惊醒,睁开眼才发现已经是第二天清晨。他情不自禁地从床上坐起,试图探究其中之妙,然而未能悟出玄奥。他回忆过去,对人生自古谁无死这个不变的自然规律的理解颇深,想到世间只有神山不死,时间越老、越古,其灵气更旺,美名更扬。
夜晚,他反复思索,为什么不留在武当入道,只恨自己生不逢时,若在早几年到武当山就很可能度为道士,只因自己还想为国家做点贡献,报效国家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所以要回到朝廷去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大业。
然而,王忬到武当山这年,皇帝只是授予他“行人”称号,并没有出任总督之职。王忬回家后严格按照道家思想,凡事顺其自然,不刻意去追求,谨慎本职工作,果然在第二年晋爵。嘉靖二十九年(1550),王忬被擢升为右佥都御史代之。之后又出抚山东,改为提督军务,巡视浙江兼管福、兴、泉、漳地方,仍敕调发兵粮、临阵按军法从事等,因击寇有功进为右副都御史。两年后,王忬巡抚山西大同,加兵部右侍郎,还朝后又升为右都御史,加兵部左侍郎。
初期,皇帝非常器重王忬,但因连连失利,渐渐失去信任。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寇屯兵会州,敌兵用声东击西之计将王忬兵力调走,贼寇利用其间隙乘虚进入遵化、迁安、蓟州、玉田等内地,大肆掠夺财物,蹂躏百姓。由于损失民心,王忬遂被停俸自效,5月被弹劾戊边。严嵩平素就不喜欢王忬,王世贞又得罪了严嵩的公子严世藩,严家因其琐事构其过节,多次进言皇帝“不练主兵者,一大恚也”。皇帝大发雷霆:“忬怠事,负我”,交由刑部处置。最终,王忬被皇帝处斩。
王世贞在郧阳任职近两年 踏遍武当的山山水水
王忬的儿子王世贞 (1526—1590),明代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万历二年(1574)九月,王世贞以右副都御史的官衔,抚治郧阳提督军务。万历四年(1576)六月任南京大理寺卿,因遭弹劾回籍听用,实际在郧阳任职只有一年零九个月。王世贞到郧阳任职后一直郁郁寡欢,移情山水、吟诗作赋对于缓解郁闷的心情也是一剂良药。他数次上武当山,足迹踏遍武当的山山水水。
万历三年 (1575)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王世贞第一次登临武当山。这次登临武当主要是参拜朝觐,尽一份新任官员的职责。这次游玩行程安排为4天,尽管4天时间几乎全在下雨,甚至使王世贞衣衫尽湿,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兴致,所到之处或流连于山水,或徜徉于道观,或醉心于谈禅,乐此不疲。他还访问了两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道士范丫髻和武当高僧不二和尚。这次游览之后,他创作了《太和山赋并序》、《自均州游玉虚宿紫霄宫记》等4篇游记,《净乐宫》、《武当歌》、《太和即事四首》等120多首诗歌,把明代武当文学的发展推向高峰。
王世贞第二次游武当应是在万历三年(1575)三月底,是陪同他的好友张助甫、张见甫兄弟两人游览。张助甫,名张九一(1533—1598),字助甫,号周田,河南新蔡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在京城,张九一经人介绍与王世贞相识,两人志同道合,常在一起切磋诗艺,相处甚欢,成为莫逆之交。嘉靖三十八年(1559),王世贞的父亲因得罪权相严嵩,被关入死牢,王世贞赴京营救,许多门徒旧友不敢再同他接近,独张九一依然如故。张见甫是张助甫的弟弟,名张九二,字见甫,曾任长垣县丞,也擅长诗文。
张助甫兄弟在三月十六日前后已到郧阳,王世贞邀请兄弟两人游览迎恩宫。迎恩宫位于武当山北麓石板滩大石桥南。明代永乐年间始建石板滩大石桥,成化二年(1466)均州发洪水,当地许多桥梁被水冲垮,而此桥完好无损,民间传说是真武大帝显灵保佑的结果,时任提督的太监韦贵奏请宪宗皇帝于桥南建元帝殿、真宫殿、关帝庙及道舍等建筑,成化十七年(1481)建成,赐额“迎恩宫”,后此宫日渐衰败,现仅留遗址。游览后,王世贞作了一首《邀助甫迎恩宫作》诗:“三月花飞懒下堂,出游端自为薇郎。尊前小语青山近,城里玄宫白日长。欲折松枝充尘尾,可辞华土拭干将。人间对有狂名在,不信相逢老不狂。”
兄弟同游武当山为父亲立诗碑
位于南岩的石刻《游太和山四首》局部图(资料图)。
万历四年(1576)农历六月初一,王世贞第三次游武当。是年农历六月,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出任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取道郧阳,与兄长王世贞相会。王世懋 (1536—1588),嘉靖三十八年 (1559)进士,累官至太常少卿,好学善诗文,也是明代“后七子”文学阵营的重要成员之一,著述颇丰,而才气名声亚于其兄。
王世贞见到久别的弟弟自然是兴奋不已,兄弟俩促膝相谈,饮酒赋诗,相互倾诉离别之情和别后见闻。王世贞又抽出时间陪同弟弟登武当山,饱览了武当风光。他诗兴大发,先后创作了《太和绝顶赠敬美少参,弟时游自太华,新领部南康,为匡庐主人》、 《与敬美少参登太和绝顶二首》等6首诗记载这次难忘的登游。
这次兄弟两人登临武当山,还做了一件对于他们家族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其父王忬立诗碑。回忆起父亲当年冤死的场景,兄弟俩记得清清楚楚: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月,因为严嵩父子作祟,王忬被冤杀。王世贞、王世懋兄弟二人相对而泣,扶丧而归。后来穆宗即位,隆庆元年(1567),王世贞兄弟为父申冤,得到徐阶等人的帮助,王忬的冤案得以昭雪。
这次兄弟两人登临武当山,事先将他们父亲当年写下的这4首诗镌刻在一块石碑上,随后将这块石碑镶嵌于南岩宫两仪殿前的石壁上。
目前,这块石碑完好地镶嵌于南岩著名的“福寿康宁”4个大字右侧几米远的石壁上。为什么王世贞兄弟要将父亲的诗碑于此时立于南岩宫两仪殿前呢?有人认为,王氏兄弟这样做,一是表达兄弟俩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二是立此碑再次向世人表明父亲已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