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桩上的仙猴抱桃造型生动有趣。
门楣下方为四颗圆形木制门簪,上书“食德服畴”四个字。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谢媛媛
古老的鄂西北大地上,不知留下多少传奇故事;晨钟暮鼓声中,古宅老屋不知见证了多少荣辱兴衰。每一座古宅里,浓缩着一段岁月,也浓缩着一段历史。近日,记者来到丹江口市浪河镇黄龙村的饶氏二号庄园,这座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古宅,曾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一段血与火的历史。
细节考究 4颗门簪显示主人荣耀
浪河镇黄龙村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清末饶氏庄园、武当峡谷漂流,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但是在这些景点附近的饶氏二号庄园却鲜为人知。随着它和清末饶氏庄园一起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喜欢寻幽的市民注意到了它,这座老宅也渐渐有了游客的身影。
走进村中小径,两旁的翠竹密密麻麻,穿过幽静的林荫道,古色古香的老宅赫然出现在眼前。
和清末饶氏庄园不同,饶氏二号庄园最先让人眼前一亮的,不是高耸的防护围墙,而是极具特色的门楣和门簪。
木门上方,宽约3米的门楣上,石板凸雕着四个大字,由于损毁严重,文字已无法辨认。门楣四周雕刻有各种精美的花草瑞兽图案,十分考究。门楣下方有4颗圆形木制门簪,上书“食德服畴”四个字。所谓“食德”,即享受先人的德泽,一般指祖上做过官的意思。“服畴”,就是耕田。这四个字就是告诉饶氏后人,既要铭记祖上的恩泽,又要像耕田一样脚踏实地。
古人重视门户等级观念,对门簪的看重不仅体现在装饰上,门簪的多少也是古人判断户主身份和地位的依据。百姓之家,门簪为两颗,大宅户才能是4颗,皇家、王府的门簪可达12颗。从4颗门簪这点,可以看出饶氏二号庄园主人的身份荣耀。
古宅屋脊用花形构件配以小青瓦,两端有吻兽,为龙头式样。檐端外悬墀头雕刻着吉祥图案,十分气派。屋外的拴马桩格外考究,一人高的青石方柱顶上端坐着一只栩栩如生的猴子,抱着大寿桃,造型生动有趣,显示出那个时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布局独特 建有12米高的炮楼
登高望去,庄园坐北面南,为“品”字形三院式。主院为二进四合院式建筑,左右两侧还各有一带天井的小院,门厅、天井、主卧、配房等一应俱全。房屋为硬脊歇山顶砖木结构,房脊两头的吻兽保存完整。整座建筑用青砖砌成,磨砖对缝,对仗工整,呈现出清代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庄园北边以一座天然巨石为基础,筑有一座高达12米的炮楼,四周均设有炮眼。炮楼周围皆为绝壁,无处攀登,只有从巨石中间挖凿的入口架梯而上。炮楼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整座庄园都在其保护范围内。
据浪河镇史志办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庄园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的饶姓庄主官至贡爷(清朝年间的四品官),因此才有这样的规模。
走进大门,记者看到,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庄园已经没落,除了屋顶留存完整,很多墙面已经破损,房间残缺不全,杂草丛生。只有残存的木质雕窗和梁上接合紧密的榫头,隐现着曾经有过的辉煌。
对于这座古宅的价值评定,浪河镇史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饶氏二号庄园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生活防御功能齐全,是晚清社会动乱时期官宦大族家庭的典型建筑。
见证历史 曾是中共地下党办的纺织厂
古老的饶氏二号庄园不仅是一处文化古迹,同时也是一处抗日战争的纪念地。70多年前,黄龙村中共地下党办的纺织厂就位于这里。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2月,中共湖北地方组织把工作重心逐步由武汉转移到鄂西北,依托老河口、均县武当山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相继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日寇进攻武汉,国民党第五战区大批后勤机关和中共领导下的众多进步团体,纷纷由武汉、襄樊(现襄阳)迁至均县。在中共鄂西北区委的领导下,以均县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光化、谷城、房县及竹山、郧县(现郧阳区)等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9年4月,中共均县南区区委成立。一年后,南区区委根据鄂西北党委的安排,推荐饶导先等10余名党员和进步青年,到谷城茨河纺织训练所和纺纱厂工作,接受党组织的培训。这批同志回到均县后,成为中共地方党组织的骨干力量。南区区委利用这批同志的技术,在饶氏二号庄园兴办了南区黄龙纺织厂,一方面从事纺织生产,支持抗战,筹集党的活动经费,一方面掩护区委驻地机关安全。
历经70多年的风雨,当年战斗的硝烟早已散去,只有这座清代古宅安静地矗立在这里,仿佛在向世人讲述往昔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