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谢媛媛
在过去的鄂西北,家族观念相当浓厚,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各个族姓为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大兴土木,修建祠堂。
如今在十堰,祠堂的遗存,仍然有迹可寻。它们或依山傍水,或傲立村落,有的古朴恢弘,有的富丽堂皇。经历岁月沧桑和劫难后,这些祠堂带着一个个家族的传奇,成为独特的风景。
甘氏宗祠:湖北民间祠堂样本
古朴恢宏的甘氏宗祠。周明鑫 摄
一进入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就会见到一座宏伟的古建筑傲立于乡野,在众多民居中是那样醒目,这就是甘氏宗祠。这座祠堂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纪念康熙年间鄂陕地方中左地方守备甘继芳为国捐躯事迹而建,距今已有342年。清乾隆年间扩建了正殿、后殿。光绪年间又扩建了厢房、伙房、围墙、操场、大门楼。
甘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合院式建筑,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由正殿、后殿、厢房、伙房、围墙、大门楼组成,正门东侧有1914年修筑的官厅。祠堂前堂一般为召开家族会议的场所,在此表彰科举及第之人或惩罚犯错的族人,后室是列祖列宗排位。前堂正大门门楣上雕饰有16个小人,应为八仙人物。两侧有两个小石狮子,石狮前有石鼓。前堂后壁背面绘有一幅壁画,为乾隆年间所作,上书“奉先思孝”四个字。官厅为迎奉乡贤名士及县官绅士之所,有天井和厢房客厅。官厅及祠堂各门的正上方两侧均有柱状装饰,表面用青花瓷片装饰。整座建筑考究,雕梁画栋,堪称鄂西北古民居难得的实物资料。
至今竹溪甘姓仍保留着部分传统习俗,比如每年十月初一的祭祖节(又称“十月朝”),就有“送寒衣”、“做会”、“罚请吃”等传统家法族规遗留下来的习俗。从“竹溪古有三大狠,甘家岭子祠堂堂规狠,郭家梁子拳头狠,马家菜园舞龙狠”的民谚中可见一斑。
甘氏宗祠堪称湖北民间祠堂样本,是鄂西北规模较大的民间宗祠建筑,对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清代早期旌表制度和地域宗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甘氏宗祠的一大特色,是建筑采用石雕、砖雕、木雕、泥塑、彩绘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地址: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
敖氏宗祠:秦巴老屋中的“先辈”
敖氏宗祠又称敖家祠、敖氏祠,与甘宗祠的建筑风格颇为相似。背靠大山,与洞沟河一坝相隔。宗祠占地300多平方米,整体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布局,建于明朝后期。据说,明朝一敖姓人当上了黄河道台,回到敖家坝老家后出资修建了这个祠堂,还续了家谱,故有“黄河道台敖家祠”一说。屈指算来,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当属现存秦巴老屋中的“先辈”。
敖氏宗祠分为前殿、后殿三间,抬梁式构架,单檐硬山顶,小灰瓦屋面。前殿大门用砖砌门楼,四根盘龙石柱,柱身贴有各色瓷片。大门石制,上置竖匾,上书“敖宗祠”三字。进过殿为天井,天井青石板铺成,四周有排水设施。正殿已毁,正殿左侧厢房尚存,约20平方米,东墙上有松柏壁画。正殿两侧围墙各有圆形拱门通向两侧房间,保存较为完整。
时光带走了族规家法统领一方的威严,但留下了这座建筑,为后人研究鄂西北清末宗法制度、祠堂建筑和民风民俗提供了实物例证。
地址:竹溪县蒋家堰镇洞沟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