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积累,郑秀明家中藏有不同时期、材质的地图和文件。
郑秀明发现一本中国地图集中,在原郧阳地区错误地标注有“小川市”和“罄口市”地名。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冰客 通讯员 胡士兵 图/记者 张建波
在逛旧书摊的过程中,郑秀明爱上了图书收藏,后来逐步发展到地图、地图册和老文件的收藏。他通过收藏研究十堰的地方文化,追寻十堰的历史变迁。他快乐着,收获着,也沉醉其间,找到一种怀旧感。
逛旧书摊让他爱上了收藏
郑秀明1959年出生于郧县(现郧阳区)一个边远乡镇。恢复高考制度后,1978年他考取了郧阳地区一所中专学校,在丹江口市学习,毕业后曾在郧县县城工作。1986年9月至1988年7月,他在湖北省经济管理学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1993年6月,他调进十堰市一家原郧阳地区地直企业,1998年4月调入十堰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一直从事办公室、工会等工作。
调入十堰工作后,郑秀明住在六堰山,业余生活十分单调。每天下班后,他就在六堰文化广场一带闲逛。那时旧书市场规模不大,只有零星的一两个小旧书摊,他常去书摊,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渐渐迷上了旧书。
当时,郑秀明买书的目的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因此收集的多是知识性书籍和工具书。直到1996年百二河道市场兴起,旧书交易异军突起,他每逢星期天就会来到这里逛旧书摊,开始了旧书收藏。他最先入手的是一些红色书籍,随后对历史、军事、医药、摄影、书法类书籍,以及大型画报、万年历、笔记本等感兴趣。
偶然一个机会,郑秀明在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知识青年地图册》,拿起来翻看,心里顿时产生了一种怀旧感。作为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他拿着这本地图册备感亲切,书里的地理知识和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内容都让他爱不释手。他立即掏钱买下来,并决定开始收藏地图及地图册。
随着收藏地图、地图册种类和数量的增多,郑秀明把收藏范围扩大到地名志和地方志。他在收藏地图时发现,许多老地名已经消失,被一些新地名取而代之。
郑秀明先后收藏了《十堰二汽中部片图》、《十堰二汽政区图》、《湖北省行政区划手册》、《湖北省分县地图册》、《十堰市地名志》、《神农架地名志》、《房县地名志》、《丹江口市地名志》、《竹溪县地名志》、《十堰市标准地名图》、《十堰市交通图》、《十堰地名图》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地名图、地形图、交通图、旅游图和地名志。既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也有近期的;既有本省本市的,也有外省的,还有大小各异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其中最大的地图长5米,最小的地图仅有16K纸大;既有纸质的,也有塑料的,还有布质的。
郑秀明通过研究上面的地名发现,在《十堰二汽中部片图》中还有“工农路”、“五七路”、“大庆路”、“红卫路”等一些早已不复存在的路名,现在已被东岳路、公园路、车城路、车西路等取代。他在研究这些地图时,找到了一种怀旧感和沧桑感,也找到了快乐。
为了收藏,他经常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宝,就连出差到外地也不忘逛逛当地的旧书摊。有时为了得到一份地图,他废寝忘食,不惜代价。拿到手后,那种兴奋感让他高兴不已,爱不释手。如今,郑秀明已收藏各类地图册50余本,大小地图近百份,以及各种地名志和地方志数十种。
一份地图竟然错误标注十堰有两个“市”
2004年的一天,郑秀明在百二河道旧书摊前转悠时,发现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于是便买下来收藏。今年8月的一天,他无意中发现那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的《湖北省(政区)图》中,在原郧阳地区内标注有“小川市”和“罄口市”两个地名。出于好奇,他又翻开与十堰邻近的《河南省(政区)图》,发现相邻的原郧阳地区内也标注有这两个地名。
郑秀明收藏的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为地图出版社出版,1972年10月第一版,北京第2次印刷。究竟是印刷错误?还是地图出版社对十堰的“厚爱”?或是有其他缘故?带着这些问题,郑秀明先后踏勘和走访了相关人士。据初步查证,上述“两市”分别位于现茅箭区赛武当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小川村和房县姚坪乡的罄口。
据1984年6月出版的《房县地名志》记载,姚坪公社境内有罄口大队的地名,解释为:以原罄口(村)取名,西南距公社驻地土地岭4.3公里。
在咨询了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后,郑秀明才获知这两个标注“市”的地名疑为讹误。
错失十堰建市老地图他深感遗憾
1998年,郑秀明在旧书市场闲逛时,发现一套1969年12月出版的,由湖北省测绘管理处和各县革委会编印的十堰各县老地图,非常齐全,只是品相较差。他想到郧县是自己的出生地,于是买了一份《十堰市郧县地图》。
郑秀明查阅资料得知,十堰建市时间为1969年12月1日,而这份郧县地图的出版时间正是建市时间,由此推测这套十堰各县老地图应是十堰建市后出版的第一套地图,弥足珍贵。郑秀明发现了它的价值,准备收购,谁知竟被别人捷足先登买走了。此后十几年,他苦苦寻觅,却再也没有遇到,为此他后悔不已,深感遗憾。
郑秀明还热衷于收藏老文件,他认为老文件见证了一段历史,那些发黄的纸张更有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
郑秀明收藏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共中央文件》、1961年5月的《中共襄阳地委文件》、1963年的《中共郧阳县委文件》、1971年的《郧县革委会政工组文件》等老文件都十分珍贵。其中一份1972年的《中共郧县县委文件》,内容是关于启用各人民公社印章的通知,文件上面密密麻麻地盖满了各人民公社的印章样章。还有一份1962年的《中共郧阳县委组织部文件》,落款处标注的是“中共郧阳县委组织部”,而印章则是“中共郧县委员会组织部”的印章,这为研究地方文化课题“中共郧县委员会曾加挂‘中共郧阳县委员会’牌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端详这些老地图和老文件,怀旧感油然而生,它们正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如今,郑秀明沉醉在地图和老文件的收藏中,有时还写些诗文,剪报、藏报,乐在其中,醉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