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香诱人的板桥豆干。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蒋辉 通讯员 万里寻遗
“盛时宫廷宴,板桥豆腐干。”说的就是郧西羊尾镇富有特色的板桥豆干。
杭州有东坡肉,郧西有板桥豆干。一江水,两框豆,三口锅,四百年传承。远望那褐色的豆干,像极了板桥上铺陈的石块,蕴藏着小镇的古色古香,见证了小镇的历史更迭,守望着小镇的发展变化。
制作工艺繁杂精细
滚浆、烧煮。
包扎、压榨。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窗户,板桥豆干第六代传承人、合作社负责人涂海波,循着豆香揭开盖,大锅中放过红糖的黄豆糊已开始翻滚。此时关掉火,使之冷却,待到尚有余温时,用小块白细纱布,把嫩豆腐紧紧包裹起来,经过压制成型为豆干。
如果不抓紧时间,新鲜的豆腐很快就会变馊,这意味着他必须包得飞快。等到豆干晾好,早已晚风习习。涂海波一家人这才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板桥豆干制作工艺繁复,大豆、食盐、草果、肉桂、花椒、辣椒、桂皮、丁香、八角、纯芝麻油等二十多种天然原料,“经过3次清洗,6小时浸泡,石磨9次碾磨,再经过滤、滚浆、烧煮、包扎、压榨、卤制、密封、高温杀菌等十二道独特工序,才能加工完毕。”涂海波说,板桥豆干的制作工艺和原料秘方,一直传男不传女,传子不传婿,传内不传外。
口感绝佳营养丰富
板桥豆干新鲜出炉。
板桥豆干采用汉江水与优质大豆纯手工制成,口感好、余味足,直接食用和烧烤、凉拌均可,在鄂西北地区一直被推崇为宴席之珍品,备受人们青睐。
最主要的是,板桥豆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极高。其含有的卵磷脂可祛除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多种矿物质可防止骨质疏松,促进小儿骨骼发育。
它外表看起来坚硬,入口却极其柔软,淡淡豆香流转于唇齿之间,有道不尽的余味,说不清的念想。“很多到羊尾的游客尝了板桥豆干,临走都会带上几包。”看着自己制作的板桥豆干,涂海波一脸骄傲。
正是基于对板桥豆干良好品质的信心,和对广阔市场的判断,2013年,涂海波和涂氏家族共同投资10万元,成立了板桥豆干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生产。
历史文化相辅相成
板桥豆干是郧西县羊尾镇地区留存久远的一种特色食物,它历经四百余年至今,在秦巴山区汉水谷地享有良好口碑。
之所以叫做“板桥豆干”,是因为它与清朝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着不解之缘:这种豆干是由郑板桥的厨师涂氏潜心研制而成。涂氏告老还乡后,一脉传承至今已是第六代。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郑板桥,就把这种豆干命名为“板桥豆干”,涂氏故居所在的村也因此于公元1760年更名为“板桥村”。同时,板桥豆干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翻越秦岭,直达长安,是古都长安御用宴品。
板桥豆干的发源地羊尾镇位于郧西西南边缘,“两省(鄂、陕)”、“三县(郧西县、郧县、陕西白河县)”交界处,是外界进入郧西的西南门户,素有郧西“南大门”之称。316国道和襄渝铁路隔江相望,省道郧羊路穿越全境,汉江水路上可达陕西安康,下直通省城武汉,交通十分便利。1947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白河县的主要战场就位于如今的板桥村。
郧西板桥豆干虽不及杭州东坡肉享誉大江南北,但在汉水之滨、群山相绕、人杰地灵之处,这文化与历史相辅相成的健康食品定会蓬勃发展。2013年,板桥豆干还获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