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寻访美丽乡村36]同庆沟村:稻花香里说丰年

时间:2016-09-06 10:11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同庆沟村溪水潺潺

飞瀑如白练

滚滚稻浪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蒋辉 图/记者 刘成臣 报道:竹溪县中峰镇素称“贡米之乡”,同庆沟村乃此镇贡米基地,随着景观河道、产业基地、休闲景点、文化广场、瀑布开发等系列工程的完成,一个融合了田园风光、农耕风情、贡米文化等多种元素的美丽乡村,在秦巴大山之间展露着风情。

飞流直下三千尺

竹溪县同庆沟村近年来闻名省内外,更被评为“湖北最美乡村”。秋高气爽之时,记者一行驱车数百里,来到此地一探究竟,当真美不胜收。

据介绍,同庆沟之名起源于同庆寨,古称峒崎山。《竹溪旧志》记载:峒崎山“悬崖万仞,飞泉倒泻,漱玉喷珠,不减庐山瀑布。循麓而上,蹊径险绝。顶有三寨,可容数千人。”

寨下有龙女瀑,瀑布出自一泉,泉水汇集为峒溪河。峒溪河流经方石寨,过疏林幽壑,穿磐石榛莽,最终出现在山外的时候,已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但见青崖耸立,飞瀑如一条白练,飞出两岩之间,一瀑而三叠。泉水循崖直泻而下,远观如白绫飘落,近感其磅礴水势,跌珠碎玉,喷雪飘雨。瀑落为渊,水积成潭,乃形成高低错落的五个碧潭,村民谓之五龙潭。

龙女瀑一侧山崖上,临潭近瀑,修有栈道草亭,便于游人登临观赏美景。飞瀑碧潭烟轻雾淡,游人登台,凭栏而望,宛若置身仙境,笼罩在一片清凉之中……

方石寨下,峒溪河上,巉岩绝壁簇拥着一处洞天福地。一石独立于众石之前,恰如人之侧脸,有头、嘴、颈、手之形,此石怀抱一小石块,酷似母子嬉戏状,这便是同庆沟的观音抱子石,周边新婚夫妇多有拜此石以祈福求子之习俗。

更喜秋收稻田丰

竹溪中峰是贡米产地,据传此地同样的土壤、水源、肥料良种和耕作方式,在不同的田里所产贡米品质不同;田里每年仅生长一蔸双穗稻,或此田或彼田,这蔸双穗稻周围青蛙、蟾蜍等环伺。

夏天的同庆沟溪水潺潺,峒溪河两岸的田野荷香飘散。而在春天,农人将肥沃的田耕好,把翠绿的秧苗一把把散到田里,相互帮工插秧,山村里种下一株株希望的秧苗,农人祈祷风调雨顺,秋天稻穗沉甸甸的。

稻花香里说丰年,仲秋时节,片片稻浪从沟口翻滚到山前,弥漫着成熟的气息和丰收的喜悦。收割机在成片的稻田上来回作业,放弃传统稻谷收割方式的同庆沟人,开着三轮车将一袋袋收割机上装好的稻谷拉回家去,趁着天气晴好,把稻谷一层层铺开,等待晒干后售卖。每家凭此收入,便很可观。

这一带的农民种植贡米已有千年历史。据传,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迁至房陵。在此期间,房陵地方官将中峰所产稻米送给李显。李显品尝之后,觉得品质上等、口感极佳,便将这稻米进献给武则天,此后中峰稻米被敕令年年进贡。

等到冬日,山岭上层林尽染,墨绿的松柏枝,白白的芦苇花,绯红的枫叶……各种色彩交相辉映。山村褪尽铅华,一堆堆稻草垛子叙说这丰收的喜悦,而峒溪河上的水车不停转动,冬日暖阳照耀下,是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的情景。

贤风悠悠传古今

同庆沟有堡寨三座,曰方石寨、和庆寨、同庆寨。同治版《竹溪县志》记载,同治三年(1863年),太平天国西征军进入竹溪县北部,“驻溪七十余日,日以攻寨为务……”

同庆寨垒于绝壁之上,隐于榛棘之中。寨中有沟壑存身,寨后引山泉供给。同庆寨首徐纯鉴、刘贤斗等,率乡勇突出重围,两寨人随援乡勇,且战且走,未遗一人。三寨凭犄角之势,在昔日战乱中守望相助,百姓免遭劫难。

除徐纯鉴外,中峰镇同庆沟村这一带贤人辈出。远有明万历十年乡试解元徐成楚,先后擢升礼科给事中、兵科、刑科都给事等职,以兴利除弊为首务,用妙计使百姓免除征纳贡米之苦;中有康熙年间老英雄甘继芳,为抗击襄阳、郧阳等地叛军,率甘氏家族团练誓死据守中峰山;近有清末一品大员李儒懋,随左宗棠征新疆,至东三省练兵事,更逼退旅顺俄军,一时声名远扬。

英雄无觅处,贤风永流传。为了传承先贤遗风,在同庆沟村的广场上,当地政府建起贤风亭,将古往今来的中峰镇同庆沟村一带走出的贤哲英雄,一一刻于廊道上,供后世瞻仰。

贤者家风传千古,同庆沟村的村民们始终传承着“信、俭、礼、善”等家风家训,甚至将其镶嵌于外墙之上,好家风典型比比皆是。山环水绕的同庆沟村,将自然山水、农耕生态与沿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同庆沟村独特的现代农业文明。

出行线路:

从竹溪县城出发,经鄂陕大道,转S305省道,行驶约25分钟,至中峰镇同庆沟村

( 责任编辑:鲁巍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