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五项措施”助力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时间:2016-08-17 15:35 来源:中新网湖北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16日电 (张扬武 杞志强 严安)汉江在十堰境内全长236.4公里,占湖北省段总长的27.1%;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汉江流域面积的28.5%。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贯穿丹江口市、郧西县、郧县、武当山特区、张湾区、茅箭区等“一市两县三区”,是十堰境内汉江沿岸人口比较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的区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自2010年,十堰启动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省委“三维纲要”和市委“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方略,通过5年多努力,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产业体系初现端倪、特色城镇和美丽村庄日益增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4.02亿元,比2010年289.63亿元增长24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9.05亿元,比2010年226.43亿元增长29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4.71亿元,比2010年214.17亿元增长135.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262.8元,比2010年3798.4元增长117.5%。

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做好环境保护

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限制开发区和秦巴生物多样性保育区,在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维护全国生态安全中地位十分重要、责任十分重大。鉴于这一特殊市情,该市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重大方略,走生态、循环、低碳、高效的绿色发展新路子,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善。

把生态理念植入人心。在进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行动指南,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转化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实际行动。通过“五城联创”、“绿满十堰”、“清水行动”等一系列活动,引导群众养成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已成为十堰人民的自觉行动。让每个单位、每个公民、每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推动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开展“绿满十堰”工程。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以涵养水源、保护水质、美化环境为目标,探索推广“承包造林、流转造林、补贴造林”等造林模式,创新“谁投资、谁受益”市场化造林机制,部门联动,全员行动,在汉江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国省道沿线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累计完成荒山造林5.8万亩、退耕还林3.6万亩、植树造林87万亩、生态隔离带25万亩、裸露山体治理1.2万亩,森林覆盖率(含灌木)高达64.7%,居全省领先地位。

开展“清水行动”。以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生态破坏行为整治等“五项整治”活动为抓手,解决一批影响水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取缔“十小”及污染企业435家,强制性关闭转产规上企业560家、拒批120个有污染风险的重大项目,建成污水处理厂13座、垃圾处理场6座。五河治理累计投资17.34亿元,新建城区污水管网245公里,累计达到1171.7公里,五河主要污染物浓度较治理前下降50%以上,部分河流水质从Ⅴ类提高到Ⅲ类,实现了“不黑不臭、水质明显改善”的阶段性治理目标。

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做大高效生态农业

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处汉江中上游、秦巴余脉,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该市发挥生态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坚持生态、集约、高效的原则,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的绿色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坚持因地制宜、高效生态、突出特色、板块布局的原则,实施示范基地建设与推广工程,积极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种养业。启动丹江口库区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以绿色果茶、无公害蔬菜、道地药材、特色粮油、生态养殖、观光农业等六大基地建设为重点,特色产业基地达到252万亩,新建和改建标准化种养基地10个。

培优龙头企业。通过“引”、“建”、“育”三种方法并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数量大发展,实力大增强。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69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0家(含国家级),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梯级发展的龙头企业群体。同时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推进了茶叶、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链发展,推动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建设,每年安排2.7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10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表彰农产品加工业先进县市区和园区。现已建成丹江口市水产品加工园区、郧阳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等5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2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60亿元,比2010年增长533%。

打响农业品牌。重点培植打造武当道茶品牌等知名品牌,武当道茶品牌价值达40.65亿元,居全国2014年度农产品牌价值第三名,茶叶品牌价值第一名。重点争创国家驰名商标,武当道茶、武当医药等农产品品牌荣获国家驰名商标。重点实施品牌战略,加速推进库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品牌达308个,“三品一标”基地面积150多万亩。

以融合发展为目标,做强现代服务业

三产业融合,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的质效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必然选择。该市坚持把三产业融合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充分开发农业多功能,注重培育市场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坚持以八个重点片区建设为重点,整合山水人文旅游资源,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基地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农业园区变景区,产业基地变景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创建了4A级景区15家,发展星级农家乐421家;建设旅游名镇1个,旅游名村5个,实现乡村旅游人次达到1200万人,乡村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

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以湖北小蜜蜂为代表的农特产品电商平台,以新合作网上商城代表的生活服务电商平台,以当当旅游为代表的智慧旅游电商平台,形成了结构合理、多点发力的电商产业布局。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入选阿里巴巴“淘宝村”,成为湖北省唯一的“淘宝村”。丹江口市、郧西县相继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试点。

建设农村商贸物流体系。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引导寿康永乐、新合作超市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建设农家店、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加快推进华西十堰国际农商城、十堰市蔬菜水果水产品批发中心和十堰市武当国际农产品物流园项目建设进程,形成市级、区县、乡镇三级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完成建设物流园区11个,农村市场32个,农家店633家,村级综合服务社565个。

以生态村镇建设为途径,做优人居环境

十堰市始终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依山临水、自然生态好的优势,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创建和生态村镇建设,汉江流域城镇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开展“生态家园”创建。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开展“生态家园”创建工作,打造凸显生态特色的“十堰版美丽乡村”。按照“绿、净、齐、富、厚、和”六字要求,大力实施宜居住房、清洁生产、饮水安全、通畅路网、环境整治、乡村绿化六大工程,通过整合项目、统筹资金、引进社会资金参与等措施,创建“生态家园”示范村50个,全面带动汉江生态经济带镇村建设。

开展生态村镇建设。通过实施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积极开展生态村、生态乡镇等系列创建活动,将生态乡镇、生态村指标分别整合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卫生厕所、资源回收利用、生态农业等10个方面,推行“十星级”考核办法,实行市、县、乡镇、村四级联动方式推进生态创建工作。累积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122个村,共创建各级生态村339个,生态乡镇36个,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道路交通建设,武当山机场正式通航,郧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完成一级公路升级改造和路面改造项目158公里、二级公路升级改造569公里、县乡道改造595公里,建设通村公路3400公里,环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公路累计完成投资39.5亿元,建设路基382公里、路面276.5公里,分别占工程量的89%和64%。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487.3万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7座,中小河流治理107.7公里,解决了13.1万农村居民饮水问题,土地整治面积达到68万亩。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做实政策保障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压力、有限经济实力与项目建设的矛盾,是制约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十堰工作实际,破解发展难题,在环境保护、经营体系、土地使用、金融制度上,探索建立起切合十堰实际的体制机制。

建立严格环保制度。一是建立了政绩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十堰市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办法》、《十堰市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严格实行经济、环境双重指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干部评先创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了生态建设激励机制。按照“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原则,鼓励基础组织和社会力量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奖补。三是建立专业化生态运作机制。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神定河、泗河、西部污水处理厂及一大批县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由专业环保企业进行托管运营。启动排污权交易试点,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核发排污许可证110份。四是建立了严格的招商引资机制,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对新上项目做到“一个优先”、“双重控制”、“三个坚决不办”,即优先发展科技型、环保型和资源集约型产业;实施排污总量和环境容量双重控制;对不符合资源单耗标准、不符合排放强度限值、不符合生态优先原则的项目坚决不办。

构建农村新型经营体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共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95家,经工商注册达家庭农场107家,发展种养大户365家。通过开展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引导大量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外来资本投向农业开发,形成了湖北北斗星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月亮湖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开发农业产业的良好态势。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17个。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促进土地、山场、水面等生产要素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8.7万亩,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基础条件。

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不断健全农村金融网点,通过加大在中心乡镇、特色乡镇和新农村社区、中心村的网点布局力度,发展农村银行网点59家,极大拓展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大力推广“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贷款模式,鼓励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小企业及农户扩大再生产和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积极落实国家“三农”保险政策,水稻、能繁母猪、“两属两户”农房保险覆盖面达到100%。积极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建金融信用县(市)2个、信用乡镇50个。

(编辑:冯鹏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十堰市实施方案》出炉

    昨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一份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关乎十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文件——《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十堰市实施方案》全新出炉。

    2020-01-14 07:20

  •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方案发布 十堰担任什么角色

    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8月30日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这标志着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开始在湖北落地,一条美丽、畅通、创新、幸福、开放、活力的“新汉江”前景可期。

    2019-09-03 07:30

  • "直通两会"问代表: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发展,答案来了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给十堰带来什么影响?十堰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中具有哪些优势?十堰将如何贯彻落实《规划》思路从而变优势为胜势?“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欧阳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给大家带来令人期许的答案。

    2019-01-10 09:01

  • 全境纳入国家《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十堰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全长1577公里的汉江贯穿十堰全境,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日前,国务院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堰作为汉江流域重点城市,被全境纳入《规划》。《规划》提出,将致力打造“美丽汉江”、构建“畅通汉江”、培育“创新汉江”、创建“幸福汉江”、发展“开放汉江”、建设“活力汉江”。

    2018-12-15 10:01

  • 抢抓重大机遇 建设美丽畅通创新幸福开放活力十堰

    前不久,国务院正式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堰作为汉江流域重点城市,被全境纳入《规划》。如何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2月11日,市委书记张维国在市委常委会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奋力建设美丽十堰、畅通十堰、创新十堰、幸福十堰、开放十堰、活力十堰。

    2018-12-14 10:44

  • 十堰全境纳入汉江生态经济带

    近日,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正式印发。

    2018-11-16 08:52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