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改造前的西关街。
西关街改造鸟瞰效果图。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谭祥军 特约记者 郭军通讯员 颜义众 实习生 甘恬美子 报道:竹溪县西关街,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由竹溪首任知县曾熙完成,迄今已有600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历经沧桑,仍然古韵犹存。长街深巷印证着它的风光,考究雄伟的建筑映照着它的气派,唯美精致的窗花彰显着它的风情。鳞次栉比的店铺,热闹沸腾的集市,五峰书院、弥陀寺、龙王庙、湖南馆……它们一起铸就了古街的辉煌。新世纪的西关街,伴随着传统与时尚、古老与现代,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北有四季葱郁的五峰山,南伴常年流淌的竹溪河,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情景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然而,2013年,这幅历史长卷被画上了休止符。2013年5月2日,在轰隆隆的挖掘机声中,美丽的画卷逐渐变成了记忆……
清幽古朴的建筑风格
古代的县城都不大,竹溪县城也是如此。石砖城墙四壁林立,东西南北四门进出。因为这是一条县城西门外的街道,故称西关街,它是县城通往外界的咽喉。在竹溪县城,西关街起码有“三个之最”,即这条街人口最多、街道最长、最为繁华。因而,西关街的建筑是十分讲究的,多少年来都是整个县城一条靓丽的风景线。西关街从县城西门而上长约5华里,街道宽窄不一,窄处3米左右,宽处不足6米,整条街道蜿蜒伸展,狭窄幽深,错落有致。由于西关街北靠五峰山,沿竹溪河而建,在这条不长的街道上,自然形成五峰山水注入竹溪河的四条沟壑,四条沟壑四道桥,把西关街装点成“小桥、流水、人家”自然和谐的景象。
西关街的房屋建筑清幽古朴,明清风格,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飞檐斗角。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窗棂门楣有砖雕木刻,工艺精湛,屋与屋之间是高高的马头墙。临街的墙面都由铺门板儿一块一块拼成,临街的门是铺门,早卸晚上,十分安全方便。店堂和货架多以字画点辍,亦儒亦商的高雅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老街上小巷纵横交错,具有建筑群体美的视觉。走进院内,有的二进三厢,有的三进三厢四厢,四周的屋檐构成一个方形的天井,寓含“四水归堂”和“肥水不外流”的敛财之意。店堂一般都比较深,前店营业,内厢是作坊或储存货物,有的则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西关街多为一层的平房,但也有不少二三层精巧玲珑的楼阁,楼阁上镂刻精美的花纹图案,古色古香,情趣盎然。打开临街窗户,可以看到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推开后窗,可以欣赏潺潺的竹溪河水和对岸的田园风光,在阁楼上如同秦淮河畔的香君楼,感受赋诗填词、琴棋书画、品茶论道的风雅。
江南情调的竹溪河畔
竹溪山清水秀,县城依山傍水,西关街沿竹溪河而建。在这条街上,有若干个下河道。这些下河道都是用石条铺成的,是西关街居民下河挑水、洗衣的通道。临近河边,经常有几个比较固定的洗衣石斜放在水中,一半伸在河水里,一半露出水面。
最美的是夏天,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河边的吊楼倒映在水中,岸边的杨柳随风飘荡,几个洗衣的妇女或披着长发,或梳着长辫,坐在河边,面朝河水,背向着堤,在一起说说笑笑。小孩也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光着身子在河里捉鱼抓蟹,打打闹闹。这时,棒槌的捶打声、笑声、歌声、流水声、大人的喊声、小孩的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乐。
河水两岸的沙洲露出鹅卵石,干净如洗,把洗好的衣被往沙洲上一铺,不一会儿就干了,洗衣的妇女叠得平平展展,提着竹篮三五成群地走在街上,又为西关街增添了一道风景。
几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儿依然坐在那里,弯着身子,嘴里含着尺把长的烟袋锅不停地抽着,散发出一阵阵烟雾,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很难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如此种种,宛若一幅幅画,一幅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