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站长风采③ “女汉子”撑起基层文化一片天

时间:2016-07-07 10:02 来源:十堰晚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胡琴组织居民参加“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广场舞展演。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方元 特约记者 石文轩通讯员 张朝峰 朱秉华 报道:

胡琴,一个与器乐有关的名字。这个名字,注定她这一生将与文艺结缘。

1976年,被郧阳“五七”大学文艺班招收,学习两年后回乡务农。

1978年被丹江口市文化局招聘为文化工作人员,分到浪河镇文化站上班。

近40年来,她从未换过地方,一步步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一名文化站站长。她始终怀着对事业赤诚之心和对文化工作执着追求的精神,在平凡岁月里演绎着人生的苦和乐。

老站长调走了 她一人接手“烂摊子”

那是1978年秋天,胡琴到浪河镇文化站报到时看到:三间破土房不足100平方米,房内有两张简易阅览桌,这就是全部“家当”。而文化站里仅有老站长和胡琴两名工作人员。

这就是文化站?简陋、破烂,没有一点文化站的样子。眼前景象,与胡琴想象中差距甚远。

1980年,老站长调走了,只剩下她一个人了。怎么办?工作怎么开展?面对这个“烂摊子”,胡琴很彷徨,很孤独,很无助。

“胡站长,这两天放电影吗?”“胡站长,你那儿有养鸡方面的书吗?我想学习养鸡技术。”“胡站长……”

一声声亲切的“胡站长”,一双双对文化渴求的眼睛,坚定了胡琴那年轻的心。“别人能干的,我就一定能干,还要干得更好。”胡琴暗自下了决心。

她说,最难忘的是1981年,那年镇上有了像样的文化站。

那年开春,她多次到镇上,向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汇报,提出新建文化站的想法。

她的热情,她的执着,坚定了该镇党委、政府信心,答应了建文化站的要求。“镇上虽然答应了,可当时一分钱都没有,征地建房是不可能的。”说起这件事,胡琴眼里总闪着泪花。

胡琴找到当时铁道兵驻浪河留守处,向他们汇报文化站建站情况,求得了他们的支持,并无偿给文化站三间房屋。

把老文化站卖了3500元,筹措资金又新建了五间18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房屋。

从此浪河文化站有了自己的阅览室、录像放映室,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跑断腿磨破嘴 争取“建30年不落后的文化中心”

1987年,浪河镇文化事业发展迎来了第二春。

原文化站虽然在环境面貌上有了很大改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条件以及地理位置都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当年,全省大山区文化工作会议后,胡琴抓住文化扶贫的机遇,积极向镇委、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汇报,拟把文化站迁往新的集镇规划区。

“要建就建30年不落后的文化中心。”浪河镇镇长信心满满。话虽然好说,要实现谈何容易?请武汉工程师设计,预算资金就需30余万元。这是个天文数字!

开弓没有回头箭。胡琴不服输的性格,注定了她会勇往直前通向前方的道路。只要认准了的事,说干就干。她卖掉了原文化站的房屋,筹得25000元作为启动资金,然后又多方协调,多方化缘,历经近三年的努力,一座占地124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9平方米的仿古综合文化大楼屹立在集镇中心的三角黄金地带。

新文化站,还一度成为该镇标志性建筑。可谁知道,它饱含着一个文化人创业的多少汗水、多少艰辛!

在争取资金过程中,胡琴同该镇宣传委员和财政所长一起多次跑省城、上十堰、下丹江,嘴皮说破了,脚也磨破了。

新站落成后,有人说这座楼是执着精神换来的,有人说这座楼是哭出来的。当时,该镇党委书记在一次大会上说:“一说任务,你们就叫艰难,你们看看胡琴,一个女人胜过好几个男人。”

楼房虽然建成了,但外是债务累累,内是一片空白,要想开展工作,必须配置设施。面对无资金、无设施的情况,胡琴没有气馁,再次到省、市财政部门争取资金,购置设施。

2007年,该镇文化站被列入全省第一批乡镇文化站维修项目,对文化站三层楼装修,购置文化共享室内设施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如今,该镇文化站内拥有三室(图书阅览室、游艺室、录像放映室)一厅(舞厅),藏书4000余册。职工增加到3人,文化站固定资产达130余万元。

每年春节不休 年加班时间累计千余小时

“各届领导对我们镇的文化事业给予了极大支持,我们更要用真心、真情办好文化事业,回报领导关怀,回报当地乡亲。”胡琴对该站职工常常这样说道。

浪河镇文化站全体职工致力于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创新,突出基层文化建设主线和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力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坚持弘扬主旋律,推动经济建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浪河镇文化站帮助各村办起了村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发展文化专业户。组织送书下乡,印发科技简报送到村、组,举办各类培训班。

浪河镇文化站成功举办每年的节假日文化活动,积极参加市里举办的民间传统剧节目汇演。2015年,该镇选送的《锄草灯》、《蝴蝶舞》节目分别获得市级一、二等奖。

浪河镇选送的歌手参加2015年全市举办的“群文杯”歌手大奖赛,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积极向上的激情。

为了让全镇人民过一个祥和愉快的春节,胡琴每年春节顾不上家庭,走村串户,到工厂、学校、机关筹集资金,组织人员排练节目,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不能与家人团圆。

面对亲友埋怨,她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她只有默默忍受,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弥补自己对家人的愧疚。

几十年来,她以身作则,带领全站同志齐心协力,大胆探索,整合文化资源,做强文化产业,开展创收补贴文化事业,以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为办好舞厅,胡琴想方设法筹措资金2万余元对舞厅进行改造,添置灯光音响设施,年创收2万余元。

胡琴和全站职工每天除白天正常工作外,还要开放舞厅组织排练,每晚加班都在3个小时以上,年加班时间达千余小时。

“我们从没有领过一分钱的加班费,一年到头没有看过一部完整的电视剧,晚上11点以前没有睡过觉。”谈起为文化事业发展默默奉献,该站职工这样说道。

近年来,该站职工通过创收,积累资金18万元,全部用于对屋顶渗漏维修,对一楼闲置大厅进行改造,办起了家电专卖和网吧整合经营,盘活了资产存量,增强了造血功能和后劲。

返聘不辱使命 办舞蹈培训班吸引上千人

付出总会有回报。浪河镇文化站从1991年至1998年,连续两届获得省人事厅、省文化厅、财政厅“特级文化站”。2010年被评为“全省农民满意乡镇综合文化站”。还获得2011年全省“文化市场先进乡镇”、 2012年全省“争先创优”服务窗口、“丹江口市文明单位”、“十堰市先进单位”、“丹江口市先进单位”、浪河镇“人民满意单位”、综合治理“平安单位”等荣誉。

胡琴个人在1993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文化站长”;1995年被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文化厅评为“优秀文化站长”;1999年被省人事厅、省文化厅评为“文化馆站先进工作者”、“丹江口市十大杰出青年”、“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

2007年乡镇“七站八所”配套改革,胡琴申请提前退休。

本应安享晚年,但因工作需要,她又被市文体局、浪河镇政府返聘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任。

她坚定信心,不辱使命。当年争取“十一五”乡镇维修项目,从院内到院外进行改造,现在的文化站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共享工程和党员科技网吧成为省和丹江口市先进信息网点。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小店子明清街属于“内安”范围。胡琴积极向上级争取明清街迁复建工作。为了节约资金,胡琴晴天一身泥,雨天一身水,和民工打成一片,脚磨起了老茧,起早贪黑,夏天晒成一个“黑人”。在她的努力下,仅拆房、购房两项就节约资金10余万元。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引导。一些下岗职工和退休老人闲暇苦闷时,迷恋赌博和封建迷信。见此情景,胡琴请老师举办各种舞蹈培训班,正确引导群众投入到高雅的文化活动中。

通过引导,来参加活动的人由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百人、上千人之多,他们的精神有了寄托,生活更加愉快,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中老年舞蹈队还承办了两年春节文化活动,受到大家的好评。

不论是艰苦创业阶段,还是以后守业发展,胡琴坚信以人为本,不断奉献进取,一定能促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内容来源十堰晚报,转载须经十堰晚报授权)
(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 官守华:三十载扎根农村“种文化”

    今年59岁的官守华,被誉为我市乡镇文化站发展史的活化石。1986年6月,他从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成为张湾区柏林镇文化站站长,至今结缘农村文化事业30年。30年里,他经历了乡镇文化站的改革变迁,将柏林这个贫穷的文化站建成集文体培训、文艺演出和遗产保护于一体的全省闻名的乡镇先进文化站,用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献身文化事业、服务农民群众的赞歌。

    2016-07-20 17:46

  • 邓采明:基层文化的“拓荒牛”

    他,在基层默默奉献三十年,不辞辛劳;他,带着火一样的激情工作,让基层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在秦巴深山的竹溪县丰溪镇文化站,有一位憨厚的基层文化人邓采明。他既是站长,又是站员,一个人默默坚守乡镇文化站,创造了深山小镇的文化传奇。

    2016-07-20 17:44

  • 基层文化站长风采④用汗水浇灌山乡文艺之花

    几十年“播种”文化,她收获了领导的嘉许,群众的称赞。她先后荣获“湖北省优秀文化站站长”、“丹江口市优秀十星级共产党员”、“春节文化活动先进个人”等各种奖项20余个。

    2016-07-08 10:03

  • 十堰基层文化站长风采②基层文化的“拓荒牛”

    竹溪山二黄剧团演员谭浩,曾在竹溪县丰溪镇文化站实习。提及老站长邓采明,谭浩竖起了大拇指,“他就是头‘老黄牛’,一心一意干事,踏踏实实默默耕耘。”

    2016-07-06 10:05

  • 十堰基层文化站长风采系列①:三十载扎根农村“种文化”

    编者按:他们是从事文化工作的普通一员,为了热爱的文化事业扎根基层,以一己之力带动一方。他们宛如沙漠中的仙人掌,不论多艰苦的环境、多贫瘠的土壤,都能破土而出,顽强生长。从今天起,本报将走近这些扎根农村、奉献一线的优秀基层文化站站长,与您一起分享他们的艰辛与快乐。

    2016-07-05 10:02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