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地理]郧西深山里藏着百年“大宅门”

时间:2016-05-23 10:03 来源:十堰晚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柱梁上的花纹图案

古宅一角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罗伟 报道:在郧西县羊尾镇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一处“大宅门”。该建筑建于清初,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历经风雨,依然屹立在村落间,成为附近独特一景。

乡间美景,村落间藏着古宅

近日,在郧西县羊尾镇工作人员张斌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郧西县羊尾镇大院村6组。大院村位于一条山沟之中,仅有一条约两米宽的水泥路连通外界。

车从羊尾镇的板桥驶上通往大院村的水泥路,十余分钟后一个村落出现在记者眼前。在几位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中一民居前。和村里别的房屋明显不同的是,该民居尽管比较破败,但依旧高大巍峨,古朴厚重。走进古宅,只见飞檐门楼、马头墙、镂空石雕窗、条石墁地……种种细节都在诉说这处建筑的沧桑历史。

因为青壮年劳力大多在外打工,大院村留守的村民并不多。提起这处古宅,留守的村民们言语中都透着一种自豪感。几位村民告诉记者,这处宅子名叫贡爷山庄,有几百年的历史,大门门楼上以前还有“学府第”三个大字。不过由于年久失修,山庄已经很破落,“学府第”三个字也不见了踪影,不过门楼上依稀还能看到“学府第”三字脱落后留存的痕迹。但对该古宅的由来,村里人也说不清楚。

辉煌时期,四合院占地上千平方米

83岁的梁应西老人是大院村年龄最大的长者,也是对学府第情况最了解的村民。梁应西告诉记者,现在的学府第比当年小多了。“以前这里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面积有上千平方米,几道大门,墙头还有垛子,门后有铁环,关门后要用杠子插。”梁应西至今还记得几十年前学府第的辉煌。

据介绍,学府第是梁姓祖上在几百年前盖的,后来遭到毁坏,面积也缩水至现存的200余平方米,并且房子里现在住的也不是梁姓人家,而是一对张姓老夫妻。不过自从梁姓祖上在此扎根后,梁姓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500余人。

大院村村干部谢先斌告诉记者,大院村原名梁家大院。村民们口碑相传,祖上在清朝初期从陕西韩城龙门村逃荒至此。“那时候韩城三年没下一滴雨,好多人饿死。我们梁家祖上没办法,逃荒来到了郧西,在涧池一户地主家当长工。当年这一带都是地主家的,这一条沟里没有人家,我们祖上就在这里给地主种地,在山上开荒种豌豆。后来东家看到我们祖上干活卖力,带着的两个儿子也快成年了,就让我们祖上在这里盖房住下来。”

在几百年前,靠给地主当长工是没有实力盖起这么气派的大宅子的。当地有一种传说,梁家祖上在地里挖出了银子,发了横财后大兴土木,学府第最终建造成功。

拒绝搬迁,采取措施保护文物

在大院村附近,有一处新景点虎豹峡。一些去虎豹峡游玩的游客在途经大院村时,都会好奇地到学府第感受古建筑的魅力。有一次,一拨武汉游客在学府第游览时,对学府第仰慕不已,提出将学府第购买,然后整体迁建至武汉。因为学府第的特殊地位,羊尾镇否决了武汉游客的购买意图,学府第得以继续留在郧西。

在2010年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十堰传统民居》上,清晰记录了学府第的基本情况。该书由十堰市文物局编,系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萃。

在该书中,将学府第归纳为郧西县传统民居范畴。书中记载:学府第为清早期建筑,坐西朝东,依山而建,面临河川,面阔五间,一进三重,二天井,砖木结构……

市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府第是郧西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羊尾镇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学府第进行修缮和保护。

(内容来源十堰晚报,转载须经十堰晚报授权)
(编辑:鲁巍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 我的地理老师

    2020-10-10 16:01

  • “郧西香椿”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组织的2019年第三次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评审会在北京举行,郧西县“郧西香椿”经过汇报答辩,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2020-01-07 10:13

  • 武当山又要上央视了!今晚《地理中国》栏目你一定要看

    “近在咫尺的天池、地池的水,为什么一浑一清?”“五龙宫的五井,为什么一井打水,五井动?”今晚19时30分,CCTV10《地理中国》栏目将通过地质专家、文物建筑专家、武当文化专家现场讲解的方式,对这些“奇怪”现象进行科学解密。

    2019-08-28 11:59

  • 房县2019年地理、生物中考备考会在城关四中召开

    2019-03-18 18:41

  • 房县新增3件地理商标

    日前,“房县豆油精”“房县小花菇”“房县阳荷”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注册。加之此前注册的“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房县北柴胡”“房县绞股蓝”“房县白及”等,该县已成功注册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7-03-29 08:44

  • 竹溪抗战桥:连接鄂陕后方的通道

    在竹溪县蒋家堰关垭子村秋沟,有一座桥被当地人称之为抗战桥,它沟通鄂陕边境,在抗战特殊时期鄂、陕、川的战略物资都要从此经过。抗战桥今何在?它为何而修?关于它又有哪些故事?

    2016-08-03 10:20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