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战略选择之生态篇--十堰如何打好生态立市这张牌

时间:2016-04-07 10:00 来源:秦楚网讯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秦楚网讯 记者 张俊良 徐正国

2049年发展总目标已经确定,那么,路该怎么走?中国顶级智库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为十堰精心设计了八大战略路径,首当其冲,就是生态立市战略。他们认为,顺应国家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立足十堰仙水秀水自然生态资源本底,十堰打生态立市这张牌是不二之选。为此,专家对十堰市2049年生态战略作了目标设定: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与国家级核心水源地。

市委书记周霁阐释生态建设时说,我们要强化“抓生态就是抓民生”理念,下决心把生态环境建设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让十堰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蓝天永驻;要进一步推行生态化生产方式,坚持“绿色决定生死”理念,把绿色化作为十堰永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动双赢。

我们看到,专家智慧与十堰“外修生态”的城市发展方略高度契合,是“绿满十堰”工程的时序提升。既如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着眼未来,做好当下。

王牌:坚持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

专家们认为,要想打好生态立市这张牌,在生态理念、生态资源品质、生态格局上必须要有相应的正确策略。

我们要秉承什么样的生态理念?《规划》提出,道法自然就是十堰要树立的生态理念,一是尊重自然,二要结合自然,三要融入自然。

如何尊重自然?专家给我们提出的建议是,优化建设方式,严禁开山建设;设定开发条件,保护原始地形。一方面,要保持十堰山地城市特色,另一方面,要避免“削山造城”,坚持依山就势,显山露水的原则,突出山林风景型城市风貌;对于坡度>25°、相对高程>90米的,建议作为永久性保留山体。

结合自然,具体要厘清两个问题——未来环湖滨是否适宜开发和如何开发?专家建议,从保护水源来说,工业开发和城镇布局必须避开或远离水源涵养区。为此,水源涵养区周边地区应划分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域:完全保护型岸线,禁止开发;保护性建设岸线,限制开发;建设性保护岸线,适量开发。在丹江口库区周边土地的综合利用上,库区 1公里缓冲范围内,控制开发比例在20%以内。

融入自然,就是要建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良好地应对雨水带来的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能最大限度实现城市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而在必要时重新释放蓄存水量。在这方面,我们着手要做的就是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也就是埋设于地下的,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热力、燃气、排水等管线的综合市政公共隧道,以此彻底解决“马路拉链”问题,彰显生态功能和综合效益。

主牌:提升生态资源品质

提升生态资源品质,简要地说就两个字:一个“林”,一个“水”。

先说林。十堰现今的森林覆盖率为64.7%,地区“绿色面积”约占一半,已基本达到森林法要求。在这一点上,专家对十堰提出了更高要求:期望远景森林覆盖率达到80%,基本实现全域覆盖,从而实现“片绿”到“全绿”的转化。为此他们建议,应严格推行“伐一还一”保育机制,即每砍伐一株植物需要同时种植一株植物。

除提高森林覆盖率外,优化林业树种,发展碳汇经济,也是提升生态资源品质的有效途径。

何为碳汇经济?通俗地说,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为发展标准,碳汇经济就是一种低碳排放经济,也是环保经济、绿色经济。来自市林业部门的资料显示,十堰林地30%为灌木林,降低碳排放效果有限。规划专家认为,林业改造可从优化林业树种切入,大力培育经济林种。

十堰目前拥有14座森林公园、10个自然保护区、8个湿地公园,活立木蓄积量6645万立方米、林地总面积130万公顷,全市森林总碳汇储量2.4亿吨,年生态服务总价值6.68亿元。专家断言,如果继续每年以12万亩的人工造林规模推进,森林抚育面积每年不低于700万亩,十堰市的碳汇经济在未来的碳汇交易时代必将取得迅速发展。

再说水。水是十堰的命脉。专家认为,涵养高端水质是十堰面临的课题。《规划》为此指明,尤其是流域内的中上游高水质地区,要努力实现市域范围内I类水体比例不少于50%,着力培育高山矿泉水、优质饮用水等高端水质输出产业。与此同时,前瞻性地建立跨行政流域保护边界与机制,与陕西省、河南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等周边省市协同管控,以大流域的思维统筹管理流域环境,保护国家水源地,提升流域内水环境整体质量。

《规划》还建议我们,对国家早期规划的“引江补汉”方案进行专项深入研究,以期保护库区生态平衡。

底牌:稳定蓝绿交融的生态格局

《规划》认为,十堰地区在区域空间上可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理想格局。在未来的发展中,提倡努力维持资源的现状空间分布,平衡建设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比例,打造融于山水的未来生态城。

为此,《规划》将以下10个区域划为十堰市生态保护红线区,实行严格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洪水调蓄区、生态公益林及其他区域,总面积10176平方公里,占生态用地的43%。此外,生态建设区和生态缓冲区面积分别为2840平方公里、10650平方公里,占比分别为12%、45%。

这组数据说明,在如此庞大的市域生态功能区内,用于建设开发的空间十分有限。不过,在这两万多平方公里的“绿色斑块”上,将沿河规划建设17个“蓝色廊道”(图表展示),依山规划建设25个郊野公园(图表展示)。

专家称,在建成城市中,“蓝绿廊道”一方面起着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居民提供游憩观光场所,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

专家建议十堰对“三层生态廊道”进行整体分层建设。第一层为外围生态通道,方便物种迁徙,保护物种多样性;第二层为郊野水系廊道,完善海绵城市水系,提升景观性;第三层为城区人工绿道,提高城区居民抵达绿地的便捷性。

生态立市战略简读

●坚持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城乡建设方式,合理保护与利用山体,设定开发条件,将坡度大于25°及相对高程大于90米的用地作为永久性保留山体。

●强化绿色安全,推行“伐一还一”森林保育机制,实现森林良性循环发展;优化丹江口库区滨水岸线利用,控制岸线1公里范围滨水区开发比例不超过20%。

●建设海绵城市,提出“源头—迁移—汇集”三级海绵设施体系,实现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少于75%,让城市融入自然。

●提升森林覆盖率至80%,实现绿色的全域覆盖。注重涵养高端水质,提升I类水体比例不少于50%,培育高端水质输出产业。

●构筑蓝绿交融的生态格局,稳定“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态肌理,划定43%的用地为生态红线保护地区,实行最严格保护机制;建设25座郊野公园,落实外、中、内三层生态廊道体系建设,形成“郊野有景、城中有园”的生态城市景象。

(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