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少农:中国汽车工业的“拓荒牛”

时间:2015-12-12 10:03 来源:十堰晚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罗毅

在十堰这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城市里,提起孟少农的名字,很多人的脑海里会回荡起当年二汽“背水一战”的激昂场景。这位被称为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泰斗”的人,把他人生的最后10年献给了二汽,献给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直到现在,他的铜像还屹立在校园里,注视着这座城市的成长。

怀揣30元钱考清华

在中国历史上,最先提出发展汽车工业设想的是孙中山先生。1920年,他把这一想法写进了《建国方略》。但由于战乱不断,国无宁日,他的设想“甫出娘胎,当即夭亡”。

孟少农祖籍湖南桃源,1915年出生在北京,他的祖父曾在北洋政府任职。由于袁世凯复辟,孟少农随祖父回到老家桃源县。1931年初,孟少农考上了长沙私立的“嶽云中学”,成了班上的尖子生。当年的学校每年要统考一次,全校的学生做同一套试卷,在当年的统考中,他的成绩竟然超过了初三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孟少农投考“长沙一中”。当年毕业时湖南省全省统考,他又考了全省的第一名。

1935年初,听说清华大学招收“清寒公费生”,正愁无钱上大学的孟少农向祖父要了30元钱就动身去了北平,一举中第。当年秋天,孟少农怀着“工业救国”的宏图大志,进入清华机械系学习。这一年,他20岁。

在清华读书时,孟少农的物理课成绩相当突出,受到他的老师、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吴有训先生的赏识。当时的孟少农还是一位热血青年。面对民族危亡,他和同学们一道参加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清华园,他和同学们加入到南下流亡的行列,来到清华、北大和南开在长沙成立的临时大学。

远赴美国学习汽车知识

1941年10月,孟少农等16名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的校友,远涉重洋,到美国学习。孟少农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专攻汽车专业。在麻省理工学院,孟少农仅用了三个学期和一个暑假,就攻下了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按照学院规定,再读两年硕士就可去读博士学位,校方也发了表格,通知他做博士研究生。

孟少农却不想留在学校里读书。他说:“光念书,在哪儿不能念,何必待在美国?弄个博士学位,回国还是个教书匠。我要做一个实践者,把美国的工厂搬到中国去!”经华美协进社介绍,孟少农来到底特律西郊的福特汽车制造厂实习、见学。后来,他又来到佛尔蒙州的J&L机床厂。J&L是一家生产多种机床的老厂,有充分的动手机会,既能组装机床,又能实际操作设备,孟少农感到很过瘾。

在3年半的实践过程中,孟少农走访了5个工厂,只要他认为对祖国有用的东西,就努力地学,大胆地去实践。福特汽车厂非常器重这位勤奋好学的中国工程师,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科研环境和优厚的物质待遇,想把他留下。J&L机床厂也看中了孟少农,甚至为他填好雇员证,开好支票……所有这一切,都被孟少农婉言谢绝了。他要回祖国去,为中国制造汽车!

1946年初夏,当孟少农刚踏上祖国的土地,全面内战爆发了,在国内制造汽车一时没有可能。孟少农果断决定,先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为国家培养汽车事业的技术人才!

孟少农是清华机械系的第一位汽车专家,他开设了系里多年想开却始终未能如愿的汽车工程学课程。师资不足,他就一人承担起汽车工程、工艺学、工具学三门主课的讲授。他把自己在美国学到、看到的当时西方国家最先进的机械工程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地介绍给学生们。当听说日本人逃离清华时,把废弃的汽车发动机扔在河里,他就带着助教和学生一起下水寻找,硬是把生锈的发动机打捞上来。他设法从天津弄到报废的车桥和变速箱,又低价买回两台小汽车,建起汽车教研室和试验室。他还为系里的工厂增添了车、铣、刨、磨等多种机床设备,购置了微型电影放映机和幻灯机,为学生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与实践环境。

那时,清华大学已有地下党组织在活动。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革命浪潮中,孟少农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在教师和学生中积极发展进步力量,给海外的清华校友写信,动员他们尽快回来任教,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这时,国民党特务的黑手已经伸向清华,地下党组织为了保护孟少农等高级知识分子,及时妥善地将他们转移到解放区。

扛起新中国造汽车的大旗

1953年7月15日,新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中央任命孟少农担任一汽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工作。为了尽快造出新中国第一辆汽车,孟少农以旺盛的精力,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从指导基建、安装设备,到领导产品设计,以及工艺、冶金、生产准备等全部技术工作。

经过整整3年的艰苦奋战,1956年7月15日,新中国第一批12台“解放”载重汽车下线。这一天,孟少农夜不能寐,从步入清华大学的那一天起,他经历了21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力拼搏,中国人自己制造汽车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新中国不仅要造卡车,还要制造小轿车,甚至高级轿车。1957年5月,一机部黄敬部长来到一汽,提出研制生产轿车的问题。孟少农综合了国外中档轿车的优点,确定了新中国第一台“东风”小轿车的设计原则。他还亲自确定了以飞腾的金龙为前标,尾灯采用中国传统宫灯造型等特殊标志。仅一年时间,“东风”样车正式下线,向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报捷。毛主席在怀仁堂后花园乘坐了“东风”轿车后,高兴地对代表们说:“今天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一汽又接受了生产“红旗”高级轿车的任务。孟少农领导“红旗”轿车的设计和试制工作。从总体设计到每个总成,到零部件,他都一一思考,精心指导,组织攻关,先后攻克了液压挺杆、高压油泵、液压变速箱等关键性技术难题,成功试制出V8发动机,使1959年首批试生产的“红旗”高级轿车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

人们不会忘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旗”高级轿车是中国人的骄傲。威武气派的“红旗”迎宾车队,成为北京长安街壮观的一道风景线。

带领二汽打赢“背水一战”

1965年,孟少农调到机械工业部汽车局,负责总师室工作。1971年5月,孟少农又调到陕汽,主管技术工作。正当孟少农带领陕汽继续开发新一代军民两用载重车时,地处湖北十堰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告急!

当时,二汽制造的2.5吨越野车被用户形容为:呲牙咧嘴,摇头摆尾,漏油漏水。特别是“东风140”5吨载重车,质量问题成堆,难以投产。在最困难的时候,饶斌向一机部提出请求,务请孟少农来二汽担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77年底孟少农来到二汽时,“东风140”已经试制了5轮,不合格件有1200多种,质量问题高达9300多个。如果修改产品设计,则要报废1000多套工装设备。面对骑虎难下的局面,几万双眼睛都注视着孟少农——中国最权威的汽车专家。

在充分调查研究之后,孟少农肯定了“东风140”的设计基础,同时归纳了64项关键技术问题。二汽成立了由孟少农任总指挥的攻关指挥部。在全厂大会上,孟少农说:“我们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要么上去,要么垮台。背水一战,没有退路!我相信,二汽的几万精兵,一定能以弱胜强,化险为夷!”

1978年的元旦和春节,孟少农紧紧抓住各个关键环节,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这场生死攸关的攻坚战。过度的劳累,使他的痛风病时常发作。脚部的剧痛使他无力行走,他就把攻关课题组的负责人请到家里,把图纸铺在地上,研究解决一个个具体难题。即使住在医院里,他也天天听取汇报,指导工作。

攻关的战果令人振奋。仅一年时间,“东风140”5吨载重车以崭新的面貌正式投产了!新出厂的“东风”车,以马力大、速度快、耗油低、轻便灵活的优良性能威震全国。“背水一战”的成功,使二汽当年即实现扭亏为盈,以后十年每年均以万辆幅度递增,使二汽出现兴旺发达的局面。

1981年,中国经济建设处于调整时期,东风车陷入滞销困境。为渡过难关,孟少农提出以东风车为主体,开发节油车,提高经济性。他提出5项改进技术措施:压缩比由6.75提高到7.0、采用子午线轮胎、加长转向垂臂、换用省油化油器等。实施后,节油效果非常明显,很受用户欢迎。

同时,他根据市场调查情况,组织指挥设计和生产变型车。他强调说:“用户需要什么车,我们就搞什么车。”他不仅从技术上指导,而且亲自组织指挥试制。至1982年年底,东风5吨系列改装车有53种,变型车达42种,打开了东风车的销路。

甘当“人梯”的最下一级

孟少农调到二汽时,还兼任着另外一个职务:二汽工大校长。1983年成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时,孟少农兼任首任校长。他对学校的成长十分关注,从办学目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师资力量等方面都亲自过问。即使是在二汽经济比较困难的1980年,他还下令,从当年开始,每年给学校拨100万的发展基金,直到学校建成所有的实验室。

1985年,孟少农年过七旬,退居二线。他不顾体弱多病,主动要求到学校给学生讲《汽车设计方法论》课程。这是一门国内外无人讲过的新课,他自编讲义,油印后发给学生。这门课,孟少农前后讲了3轮。当年,他讲课的时候,学校想给他录像,孟少农说,现在课讲得不成熟,等以后讲好了再录。就这样,这门课一直没有录像,因为孟少农总觉得,自己讲的还需要修改。

在汽院讲课期间,孟少农病得很重,但他一节课也没有落下,经常是从医院里拔下针头,然后去学校里讲课。有时候,他连楼梯都爬不动,需要助教扶着上下楼。学校不忍心让他继续讲下去,就给他的夫人做工作,打算不给孟少农安排讲课。孟少农的夫人说:“现在讲课是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了,还是让他继续讲下去吧。”就这样,直到孟少农病重去北京治疗的前一个星期,他还在给学生讲课。

在孟少农的《汽车设计方法论》书里,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实际经验不足,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还没形成,为了给今后前进打下基础,把仅有的一点经验整理下来,传给新来人,作为搭‘人梯’的最下一级,应当是有意义的。”

长期的操劳,多年的痛风病,使得孟少农的肾功能严重受损。1987年年底,孟少农转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治疗。一个月后——1988年1月15日,孟少农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孟少农用“做一个实践者”的豪迈誓言,甘当“拓荒牛”的奉献精神,不仅书写了自己的不朽人生,也写下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崛起到走向辉煌的厚重的一页!

(内容来源十堰晚报,转载须经十堰晚报授权)
(编辑:吴忠斌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