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中的沧浪与郧阳

时间:2015-02-16 10:41 来源:秦楚网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凌智民

《渔父》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散文,由于它和《卜居》在文体上和屈原的其他作品的风格不一样,所以有少数学者认为《渔父》不是屈原的作品。但是,大多数学者对《渔父》就是屈原的作品坚信不疑。

关于《渔父》创作的时间问题,学者均认为是在楚顷襄王时期,也就是学者们认为的第二次放逐时期。关于创作地点的问题,学者们从 “宁赴湘流”四字分析,屈原创作《渔父》的地点在湖南的沅、湘流域。

其实,在屈原生活的年代,沅水和湘水并未在湖南而在汉江的上游。这一点除通过对《鄂君启舟节》的考证得以证明外,《渔父》本身透露的信息能够提供进一步的佐证。

在《渔父》中,渔父唱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一首典型的楚风民歌,名叫《沧浪歌》。屈原是在什么地方听到的沧浪歌呢?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给出了答案。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中载:“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水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水经注》中的这一段描述,给出了渔父唱《沧浪歌》的地点—汉水。在这段河流中,既有沧浪洲,又有沧浪水。经过考证,这一段河流位于现在的郧县境内。所谓沧浪洲,就是现在的郧县柳陂镇政府所在地,而沧浪水就是郧县境内的汉江河段。有了以上分析,我们再来解读《渔父》就比较容易了。 

在《渔父》的第一部分中,出现了屈原的身影。“形容憔悴,颜色枯槁”。可见屈原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屈原在沧浪洲附近的“江潭”和“泽畔”行吟思考。

所谓“江潭”就是江水的深处。据刘刚先生考证,在郧县汉江段共有十一个江潭,而位于沧浪洲附近的江潭就在现在郧县大桥处。所谓泽就是水聚集的地方,而沧浪洲北面的洼地满足这一条件。过去这里就叫梦泽。“江潭”和“泽畔”使屈原见渔父的地点更加具体。

屈原在江潭和泽畔行走,这时渔父出场了。他驾着一条小船,主动地靠近屈原,并和屈原打招呼。 “子非三闾大夫与?”你是不是三闾大夫呀?显然渔父见过屈原。那么渔父是在什么时候见过屈原的呢?显然是在屈原第一次被放为三闾大夫的时候,而不是在这一次被放以后。这一次渔父见到屈原,老了,

憔悴了。所以渔父有些不敢肯定,便反问以认定身份。在渔父的心目中,屈原原来在这里当三闾大夫,后来回到了郢都,现在是不应该在这里出现的。那是什么原因又来了呢?以至渔父用“何故至于斯?”再次发问。

屈原叹息道“现在朝廷里腐化堕落,而我不甘同流合污,大家都纸醉金迷,而我又不敢把自己喝醉。所以我就不干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表达了自己的心迹。即自己与朝廷中的那些人不苟合,不妥协。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如今世事变幻,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我听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你既然为被放逐而烦恼,何不另求贤主。” 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像屈原你这样的圣人应“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祸殃。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

这里所说的“哺糟歠酾”是一种酒的饮法,在其他地方饮酒是不可能连酒带糟一起饮的,但是郧阳地区的黄酒就能连酒带糟一起饮。这与当地的习俗是相当吻合的。另外还有“歠”,这也是郧县的土话。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我来这里,只是想检讨一下自己。我是楚国的臣民,我必须为楚国办事,大王虽然不信任我,但我的心是清白无暇的,我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与其说要我到其他国家去作官,不如让我跳到这条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以表示我对国家的一颗晶莹剔透纯洁的心。”

儒家的大圣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的决心。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单页阅读
(编辑:冯鹏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 “屈原与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十堰召开

    7日至8日,由湖北省屈原研究会、汉江师范学院共同主办,郧阳区屈原文化研究会承办的2019“屈原与楚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屈原研究会年会在郧阳区召开。专家学者们共同围绕屈原与楚文化、屈原与郧阳、探寻屈原的足迹等学术课题进行激情研讨。

    2019-06-09 10:12

  • 郧阳屈原文化研究论文评审会举行

    10月14日,郧阳屈原文化研究论文评审会在郧阳国际酒店六楼会议室举行,17篇参评论文受到专家学者好评。市政协副主席潘世东,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茹等参加评审会。

    2018-10-17 10:04

  • 屈原沧浪听歌

    2017-09-07 15:36

  • 汉江是屈原一生的守候

    汉江,屈原生于斯,长于斯,仕于斯,疏于斯,贬于斯,放于斯,逝于斯。十堰,是屈原的祖籍地,是屈原的行吟地,是屈原的投江地。这是我市学者凌智民通过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

    2017-06-02 08:17

  • “屈原与郧阳”研究再出成果

    5月27日,中国屈原学会与郧阳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屈原与郧阳”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在郧阳区召开。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小鸥,《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等10位国家级屈原研究专家莅会。

    2017-05-31 08:35

  • 十堰屈原文化学者凌智民的“屈原与郧阳”研究再出新成果

    时值郧阳第六届龙舟节盛大举行之际,中国屈原学会与郧阳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屈原与郧阳”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在郧阳区召开,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和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小鸥,《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等十位国家级屈原研究专家莅会。

    2017-05-27 16:22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