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媒体探访丹江口水库:为保水源弃“黄金”

时间:2014-07-14 08:46 来源:新京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7月9日,丹江口均县镇,渔民在水库里养鱼的网箱面临拆除。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丹江口水库今后将禁止网箱养鱼。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7月8日,丹江口铝业工人在清理老厂房即将拆除的生产线。

原标题:保护丹江水质千年古城新挑战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传说中的沧浪之水,就在背靠武当山、怀抱丹江水的丹江口。

丹江口建城近3000年,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汉江穿境而过,有“中国水都”之称。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南水北调全线通水后,肩负保护好水源及环境重任,这将推动这座古城的转型,或者说是新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进入到收尾阶段,正在进行分段试水。

1277公里的输水总干渠,将丹江口水库和北京市首尾相连。水源地的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沿线数千万人能否用上放心水。

7月10日,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对水源地做出了令人放心但有所保留的评价:现在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良好,基本符合通水水质要求。

此时,一场关系上千户农民利益的取缔网箱养鱼行动,即将在水源地展开。

网箱养鱼将成历史

7月9日,凌晨4点左右,丹江口市均县镇。

58岁的叶明成和老伴像往常一样,开着一辆老款黑色别克到水库边,划船给自己养殖的80多箱鱼撒饵料。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叶明成开始摸索网箱养鱼,后来因此致富,成了当地的“养鱼大王”。

如今,这条“致富之路”,正在走向终点。

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丹江口水库今后将禁止网箱养鱼。

丹江口曾是全国最大的网箱养鱼基地。均县镇位于水库中心,三面环水,地形适宜网箱养鱼,形成过“百里万箱”的壮观场面。

叶明成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网箱养鱼兴起,政府鼓励农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水养鱼,养鱼致富”。

“前些年,我每年的纯利润能有四五十万,从去年开始不行了,中高档鱼不太好卖。”叶明成的网箱里,养的是淡水经济鱼翘嘴鲌,市场价最高时每斤超过50元。

他所在的关门岩村有600多户村民,约一半村民搞起网箱养鱼。

关门岩村地处古均州旧址,在172米淹没线下。2010年,该村整体移民至附近新建成的安置点。走进安置点,迎面是一块褐色石碑,背面刻着屈原的诗作《渔夫》。

最快在8月,丹江口就会启动取缔网箱养鱼的行动。

该市水产局副局长熊志邦告诉新京报记者,全市有2000多户渔民采用网箱养鱼,如果取缔,将涉及5000多个劳力,间接影响到两万多人的生活。

叶明成说,不许网箱养鱼,家里还有几亩地可以种橘子,但橘子利太薄,每年收入最多不超过1万元。

经历两年艰难选择

穿过关门岩村旧址,再下一段缓坡,即可到达丹江口水库。

7月9日下午,天空晴朗,水面清澈。从高处望去,宽阔的水域散布着上百块长方形的网箱。

在渔民孙国荣的养殖区,新京报记者看到,每个网箱由钢架和网片构成,鱼苗在箱笼里生长。网片上挂着泡沫质地的绿色漂浮物。

孙国荣今年46岁,从七八年前开始网箱养鱼。他划船游走于水面,每天撒一次饵料。同种类鱼,撒饵和自然生长相比,产量至少提升十几倍。

在渔民眼中,饵料是增产催化剂。在水质监测者看来,如果投饵过多,残饵中的有机物在氧化分解后,将增加水中的氨氮含量。

此前媒体曾报道称,丹江口水库总氮超标。

现行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

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方,丹江口市2012年8月发出通告,严禁在丹江口水库新增投饵网箱,已下水的网箱不得投放鱼苗,并限期拆除。

当时,孙国荣在村委会门口看到这份通知。他和其他渔民一样,观望一段时间后,觉得政策归政策,在政府没有具体行动前,还得照旧养鱼,于是继续向网箱投放新鱼苗。

进入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冲刺阶段。2月,国务院公布《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要求丹江口库区由当地省人民政府组织逐步拆除现有网箱养殖、围网养殖设施。

“一个6米×6米的网箱,成本2000块。”孙国荣估算,自己有将近100个网箱,成本合计约20万元左右。鱼苗成本则需另算。

他说,如果不再允许网箱养鱼,政府起码应该足额补偿成本。

“取缔网箱养鱼,农民会面临着一个很艰难和痛苦的过程。”丹江口市副市长刘军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不仅要取缔,还要给农民们找出路。”其中包括资金扶持转产转业、技能培训、纳入社保等。

地方政府面临第一道难题:给渔民的补偿款,由谁来出?刘军说,丹江口市正在想办法筹措资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单页阅读
(编辑:沈进虎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