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黄治荣 方荣华 通讯员张成 方建华 王锐
不满50岁,工作2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5年,正是他倾情服务村民的大好时光,却难负疾病和劳累的重压,不幸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得知他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的噩耗,数百名村民自发赶来悼念他、送别他。
办公桌里一本本荣誉证书,记载着他根植百姓的闪光足迹:多次被十堰市委、竹山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被竹山县委授予“优秀村支书”称号,2013年入围十堰市“最美村官”候选人。
“终身奉献历沧桑,正值华年却早逝”,他生前一位同事送上的这副挽联,深刻诠释了他的一生。
他就是始终把百姓装在心中的竹山县文峰乡塘湾村党支部书记王耀林。
“梦想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地处秦巴山腹地的竹山,有“中国肚倍之乡”美誉。竹山以肚倍为原料开发的单宁酸、没食子酸、苯甲酸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电子、食品、生物、航天等领域,畅销日本、欧美等地。
过去,由于人们未能揭开肚倍结果的奥秘,肚倍并未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宝贝。如何让肚倍从“自然状态结果”变为“人工干预结果”,使肚倍产业成为村民致富的支柱产业?王耀林组织、带领村里的“土专家”,经过十余年不断探索,掌握了肚倍靠蚜虫结果的奥秘,攻克了“人工干预肚倍结果”的技术难题。
2004年,王耀林从竹山县林业局请来技术员,与王太新等种植大户一起,联合攻关肚倍高产种植技术。长期研究肚倍种植的竹山县林业技术员乐建根告诉王耀林,影响肚倍产量的关键是肚倍蚜虫,而肚倍蚜虫第一年夏天从成熟肚倍里飞出来寄生在苔藓里,第二年春天又迁飞到肚倍树上吸食嫩叶汁液,然后被包裹起来长成肚倍。
于是,王耀林和大家琢磨出一个办法:移植苔藓、培育蚜虫、挂袋放虫。当年春,他们上山找来苔藓移植了一大块地,夏天把成熟肚倍蚜虫放到苔藓里培育起来;2005年春,将肚倍蚜虫收集起来,装入小纸袋挂在肚倍树上,让它吸食嫩叶汁液。“我60多亩肚倍林,踏满了他的脚印。”回忆起当年王耀林研究肚倍种植技术的情形,王太新仍历历在目。2006年,王太新的肚倍林亩均收入600元以上。
初试成功,让王耀林兴奋不已。他一边组织王太新与128户农民成立塘湾村肚倍专业合作社,实行“基地+农户+土专家”模式,探索成熟的“种植苔藓—培育蚜虫—挂袋放虫”高产种植技术;一边带领村干部分片包户,发动村民种植肚倍,为农户送树苗、送技术,还对在肚倍林培植苔藓、培育肚倍蚜虫的村民给予奖励。
“一片肚倍林,一块苔藓地,春季放虫,夏季挂果,棵棵见收,块块见效”。2008年,塘湾村肚倍专业合作社探索出成熟的肚倍高产种植技术,每亩肚倍林年增收2000元以上,比过去靠肚倍蚜虫自然迁飞上树高出10倍以上。
这一消息传开后,备受农业专家关注,华中农业大学、省林科院分别派出多名农业专家前来考察、研究。
但王耀林并不满足,更未就此止步。2009年,他争取县、乡支持,创办全省首家“土专家”参与的村级肚倍科研所,进行苔藓繁殖、蚜虫培育、肚倍苗选育等试验,逐渐掌握了肚倍蚜虫繁育的关键技术。
在王耀林等人不懈努力下,塘湾村村民不仅掌握了肚倍高产稳产技术,还建成了5000亩肚倍高产基地,肚倍种植大户发展到117户,肚倍产业带动该村村民人均年增收1600元以上。
“既然当了村干部,责任就是服务百姓,梦想就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王耀林始终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任村党支部书记15年来,他带领村民建起千亩高效茶园,将水泥路修进了村民院落,让八成以上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0年前的不足2000元翻了一倍多。一片片肚倍林遍布乡间,一块块茶园叠翠山岗,一座座小楼散落村组,如今,塘湾村俨然一幅水墨画。过去贫穷落后的塘湾村,已成为肚倍专业村和远近有名的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