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心里始终装着村民

——记“十堰最美村官”张湾区柏林镇白马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喜忠

时间:2014-04-09 07:50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秦楚网讯 (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陈斌 通讯员 董峰 尹建章

在村干部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20余年,其中当村党支部书记就有19年。19年来,他和白马山村的乡亲们一起修路、架桥、改水、发展产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后进村变成了主导产业明显、生态环境优美、村庄整洁文明、交通通信便利的新农村。他就是“十堰最美村官”——张湾区柏林镇白马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喜忠。

坚持不懈 带领群众修通致富路

19年前的白马山村,交通不便,沿财神沟只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二组村民住在高山上,出行要爬好几里坡,购买农药化肥等物资都是肩挑背扛。因为条件艰苦,男青年找个对象都很困难。

村民原来以种地维持生计,因为耕地少,到处开荒种粮,“吃饭靠开荒,用钱靠砍树”是当时的真实写照。1995年,村干部到河南南街村考察学习,回来后发现一面坡的松树都被砍光了。张喜忠当时很气愤,以为村民之所以乱砍滥伐,是因为林业管理部门不作为、群众不守法。“是老百姓太穷了。饥寒起盗心。如果生活过得好,谁还会去出那样的死力气?只有把经济发展起来,让百姓富起来,才是根本。”当时在村里蹲点的一位干部说出这样一番话,使他恍然大悟。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不负众望,让白马山村变个样,让村民富起来,过上好日子。

要想富先修路。1996至1997年,张喜忠组织村民带着钢钎、锤子艰苦奋战,修通了三组2公里土路。1998年,村里开始动工修建二组公路,到1999年,终于修通了3.5公里的通组公路。施工初期,劳动强度大,施工条件差,阻力特别大。为鼓舞士气,张喜忠除了到外面“化缘”物资材料外,每天都和村民一起在工地上干活。长时间的劳作使他关节发炎,最后实在动不了,村民们轮流把他背下山,手术后才发现他的腿关节已经化脓。

通过十多年的坚持和努力,截至目前,全村共新修、硬化村级公路5条13公里,新修公路桥3座,修建蓄水池、水窖7个,铺设引水管3万多米,新建了移动、联通、电信基站,彻底解决了行路难、饮水难、通信难问题。

誓让白马山成为金山银山

怎么让老百姓富起来?这是张喜忠面临的又一个难题。白马山村山场面积大,旅游资源丰富,结合这一特点,他把茶叶和旅游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带领村民坚持不懈奔富路。

在发展茶叶产业前期,张喜忠和村委班子成员一起,召开群众会宣传发动,逐户做工作,干部、党员带头种茶,并向困难户发放粮食补助,以促进产业发展。

茶叶基地发展起来后,如何经营又成了问题。由于茶叶质量参差不齐,村民散乱经营,早茶好茶被小商贩买走了,中后期茶叶卖不出去,茶农利益无法保障。面对困境,张喜忠开始摸索白马山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路子。在他的主导下,村里成立白马山茶叶协会,合并小作坊,统一监管茶叶采摘和加工,同时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经营路子。他想通过白马山茶场这个龙头,带动农户共同致富,但因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经纪人赚了钱,大多数茶农无利可图。经过外出学习取经,张喜忠决定成立财神茶叶合作社,并带头把自己种的茶叶按规定主动交到合作社。合作社按照统一保护价收购鲜茶叶,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年终按鲜茶叶交易量分红。2013年,全村剑茶鲜叶保护价260元/公斤,年底通过算账,二次分红32元/公斤,实际鲜叶收购价292元/公斤,村民收益比合作社成立前翻了一番多。

种茶效益的提高,调动了村民发展茶叶产业和管理茶园的积极性。现在白马山有茶园1300多亩,人均2亩,可采摘面积800多亩;财神茶叶合作社有股东30多户,入股资金近30万元,白马山村95%以上的茶农加入了合作社。

白马山村有市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五仙庙,村里林木茂盛,风景秀丽。为开发白马山旅游业,张喜忠多方呼吁,争取上级支持,同时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多方筹措资金整治人居环境,修复了五仙庙等龙头景点。为吸引客源、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他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引导发展农家乐,现在全村有10家农家乐。

通过多年努力,白马山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游客逐年增多,全村年接待游客量达2万多人次,年旅游收入过百万元。逐步壮大的旅游经济,成为村民增收的新亮点。

让老百姓的脑子和钱包一起富起来

张喜忠说:“贫穷可怕,但比贫穷更可怕的是愚昧。我们不仅要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还要让老百姓的脑子富起来。”

多年来,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他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用身边的典型教育村民。起初村里每年评选表彰一次道德模范,如“好夫妻”、“好子女”、“好公婆”等,后来又评选“六好农家”、“十星级文明农户”。村里还每年坚持在农闲时组织村民玩旱船、玩灯、扭秧歌、打乒乓球、举办羽毛球比赛及唱红歌,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如今,白马山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山青了、水绿了,昔日的毁林“天窗”不见了,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饮用自来水,小病不出村,社会和谐稳定,产业基础已经形成,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生态经济的转变。

面对取得的成绩,张喜忠说:“这19年,我吃了不少苦,受过不少挫折和委屈,但我很欣慰、知足,因为我是在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也办成了几件老百姓受益、老百姓满意的实事,老百姓的信任、支持和认可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 责任编辑:吴忠斌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