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竹山方城与楚长城

时间:2011-11-30 16:06 来源: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竹山,古庸国故地。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这位楚王不理朝政,整日歌舞升平。据 《左传》记载,(鲁)文公十六年,也就是楚庄王即位第三年的秋天,楚国发生大规模的饥荒,民不聊生,南方的一些部落趁机在楚国的西南与东南方向发动进攻,楚国顿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楚国西北的邻国庸国,一直以来被楚国所压制,当此情形,也立即带头鼓动各小国背叛楚国,而自己却躲在后面。有了庸国的支持,首先向楚国发难的是麇国人,他们充当了进攻楚国的先锋。麇国人率领众部落对楚国开战,而此时的楚国,国内也是一片忙乱,各种意见不统一,打算退守阪高,只有蒍贾明确表示反对,且意见也占据上风,最终楚国发兵迎战。
    楚国经过五天激战,才打退各部联军。考虑到庸国才是背后真正的主谋,为了彻底解决当前的内忧外患,楚国决定擒贼先擒王,于是派大将军庐戢黎攻打庸国,且兵锋直达庸方城。但是在庸方城,庸国打败了庐戢黎。楚国国内认为庸国军队人数众多,且号召了很多的部落武装,不如增派军队,甚至动用楚国精锐的王师,一起再次攻打庸国。
    楚国大臣师叔却表示反对,并献一奇策“骄兵之计”。于是楚国与庸国连续七战皆败,庸国就认为楚国军力低弱,不值得一战,于是防备松懈。而此时的楚国,为了一举灭掉庸国,永除后患,作了充分的战略准备,同时还联络了秦国和巴国,楚、秦、巴三国从庸国的东和北、西北、西南和南面向庸国合围。由楚庄王带领精锐的王师,在临品集合,分师二路,分别由大将子越和子贝率领。而原来跟从庸国的各部落眼见强大的秦国和巴国都跟随楚国去攻打庸国,也纷纷与楚国结盟。在这种环境下,庸国大势已去,终被楚、秦、巴三国所灭,国土被瓜分。这一年,为公元前611年。至此,庸国的东部归楚国,西部归秦国,南部归巴国。历史上的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灭庸之后,更加励精图治,他前后在位二十三年,使楚国强盛一时,从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庸国被楚国所占领的部分,主要是今天的竹山及其周边的部分地区。而如今的竹溪,在明朝以前是没有的,是在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年),为抚治本地区的流民,郧阳第一任抚台原杰所设立,从竹山划出至今。
    今天已无法准确地考证楚国大将军庐戢黎所到的庸方城的具体地点,但从历史地理方面的考察来看,庸方城在竹山的可能性最大。这是关于方城的早期记载,此时尚未提到楚方城一名。楚国在庸国的东边,从当时庐戢黎攻打庸国的路线分析,庸方城在房县与竹山交界处比较容易作一个合理的推测。

    楚方城与李泰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楚方城即是楚长城,这是我国最早的长城之一。楚长城的研究对于中国早期长城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研究楚长城的起源,楚方城无疑是其突破口。
    目前关于楚方城的地望,主要集中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地区的叶县(南阳地区的方城县亦有涉及,此二县南北紧相邻,在古代有时即属一地)与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我们来看看几条史料是如何记载楚方城的。
    东汉人班固所著的 《汉书·地理志》记载:“叶县: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班固的这个记载是第一次提出,楚国有长城,且名为楚方城。也即是说,楚方城就是楚长城。
    《水经注·潕水注》引南北朝宋人盛弘之所著《荆州记》:“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之瀙水,达泚阳界,南北联络数百里,号为方城,一为长城云。”
    这是关于楚方城较早的文献记载,明确地提到了楚方城的存在且与楚长城的关系。可是我们却又不难发现,这个关于楚方城与楚长城的记载,却都是集中在河南省的叶县,似乎不存在争议。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形并非这么简单。
    说到楚方城,我们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唐朝的李泰。
    李泰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其雅好文学,才华横溢,聪敏绝伦,为太宗最宠爱的儿子,史载“宠冠诸王”。贞观十七年(643年),因涉嫌与太子争位,被贬到均州之郧乡县。唐高宗永徽三年十二月(653年1月),李泰死于郧乡,年仅三十三岁,葬在今汉水北岸之滨的郧县城区马檀山。1975年3月,湖北省博物馆会同郧阳地区及各县联合对李泰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是中国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它吸收了 《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簒上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全书按贞观年间10道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只可惜该书今已无存,后人依据其它书籍辑

(编辑:10yan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